“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取得重大进展,但三年多以来,互信问题仍然考验着中国企业和沿线国家。1月18日,中国企业在海外设立的首家全牌照银行——丝路国际银行在吉布提正式开业,这是中国企业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首次成立合资银行,建立金融互信机制,其辐射作用和示范效应,将助推“一带一路”建设迈向更高层次。

“一带一路”是中国首倡推动的战略构想,秉承着共商、共享、共建的原则,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打造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和共同发展繁荣的“命运共同体”。而“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离不开发达的交通网来支持,时至今日,中国高铁标准已多次走出国门,在海外项目上取得了亮眼的成绩。但值得反思的是,一些合作停留在表面,中国企业虽然“走出去”了,但是没有“沉下去”,更没有“融进去”,存在“建完即走”的现象。

近年来,海外市场出现了一些新变化,由工程总承包向投资商和运营商转型已成为大趋势。但中国参与运营管理的经验,还相对薄弱。中国承包海外项目的运营权多由当地政府或其他国家的企业承担,承建和后期运营脱节较为突出。而管理和运营跟不上,建筑质量再一流的铁路也难逃经营不善的厄运。运营期间发生的问题,运营商常将问题推给中国承建企业。不仅给中企带来了负面影响,更影响当地政府对中企的信心。

中国正在计划铺设一条纵贯东南亚,直达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的大通道,建设与中亚、欧洲联络的高铁桥梁。这种大战略布局本身就要求中国不能满足于铁路承建,要让中企从单纯的修建铁路到实现“1+N”就地滚动发展,深度参与到当地的经济建设中,可搭建境外经贸服务平台,吸引海内外企业入驻合作区,形成帮扶带动机制,与当地民众共享企业发展成果。真正“融进去”,共同进步,可持续发展,这方是“一带一路”战略的初衷。

向合作商和运营商转变,不仅是企业在海外市场竞争的内在要求,更是中国标准参与区域“三网一化”战略,布局未来的战略要求。要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过程中,做到中国企业走到哪里,中国的服务合作就延伸到哪里。这就需要深耕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市场,特别在融入当地社会上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