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我们中国人的认知,中国的书生们,大多属于文弱不堪型。文弱,就是文雅、柔弱。

书生们文雅,可以理解,不能理解的是,怎么一文雅就柔弱了呢?难道文雅就必须柔弱?柔弱才能文雅?

书生们文弱就文弱吧,反正他们搞的是文事,不能指望他们真刀真枪地上战常上战场的还得武人——孔武有力的人。

中国自古不乏这样孔武有力的人,不然,一个朝代推翻另一个朝代,拿什么推翻?而所谓推翻,不就是打打杀杀吗?不就是革命吗?——革命就是推翻,革命就是人头落地。

我读《二十四史》,所读的总是中国人在打架——血腥的残杀。可见,孔武有力的人,我们是不缺的。

可是,有一个日本人,他不像我这么看。在他看来,不只中国的书生文弱,整个中国人都文弱。这个日本人叫桑原骘藏。

桑原骘藏(1870-1931),是日本近代著名学者、历史学家,日本东方历史研究奠基者。曾留学中国。

桑原骘藏的这篇文章名叫《中国人的文弱与保守》,发表于1917年日本《中国研究》杂志。

《中国人的文弱与保守》共有四节,实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论中国人的文弱;第二部分论中国人的保守。第一部分有上下两节:上节根据中国历代文学,证明“中国人的文弱”, 下节根据中国历史,证明“中国人的文弱”,而所谓的“中国人的文弱”,是指中国人厌恶战争、轻视战争、逃避战争。作者认为,这是“怯懦”,并认为在列强林立的当代(20世纪初),这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个潜在的大祸根”。第二部分也有上下两节:上节根据中国的经学和历史,证明“中国人的保守”;下节根据欧美学者的看法以及中国当时的内外政策,证明“中国人的保守”,所谓“中国人的保守”,是指中国人拘泥于古法、擅长模仿而不善于应用和发挥。作者认为,这在盛行改革的当代(20世纪初)对中国非常不利;所以,和日本比较,中国的改革更需要“进行艰苦的探索”。

在桑原骘藏看来,中国人的文弱,“中国人有温和、文弱的特点,原因可能是多种多样的”,但其主要不外如下三点:

一、中国人的先天气质是文弱的。

二、中国自古以来的学说一般都鼓吹和平思想。

三、生来注重实际利害,长于周虑的中国人,早知小到斗殴、大至战争,危险而无益处,因此,养成了尽量避免战争或斗殴的习惯。

桑原骘藏开出的这三条成因,的确极有见地,但与我看到的《二十四史》里头的大大小小的血腥残暴的战争,显然又完全地不一致。难道我的理解有误?我再三地思想,觉得自己也没错。情形可能是这样的:中国人没有侵略的野心,不愿和外人打架,这是真的。但这并不表明中国人不愿和自己人打架。在我看来,中国人对外的确是文弱的,但对内却从来没有文弱过。所以,桑原骘藏的观点,即便正确,也只反映了问题的一面。

中国人的文弱,到底好还是不好,也要两面看。在桑原骘藏看来,“中国人的文弱不能一概轻蔑,比起盲目的好战,文弱更为和平所珍视。然而,现代是民族竞争的时代、武装的时代,在这个时代就那么成为牺牲品、极痛苦地承受列强压迫的中国人,如果仍不改变中国人的气质,他们的前途是令人担忧的。尤其是那种文弱并不是基于高远的理想,而是掩藏着眼前的怯懦,我认为它对中国人的将来是个潜在的大祸根。”

在我看来,文弱的另一面其实乃是怯懦。纵观中国历史,中国几乎与所有的世界列强都发生过战争——需要说明的是,这些战事并非我们打人家——更不是跑到别人的国土上,而是人家跑到我们的国土上打我们。由于我们的文弱,由于我们的怯懦,由于我们不习惯于与外国人打仗,我们总是失败,总是割地、赔款,并以此方式结束战事。

即便日本全面侵华后,我们的蒋总统介石先生还不合时宜地提出,攘外必先安内。也许从他那一面考虑,自有他的道理。可他这么做,不仅成了另一支武装力量的口实,也备受全体中国人民的义愤。时隔半个多世纪,这句话再次成为阿容的口实——蒋的所为,再次表明中国人更喜欢内斗,更喜欢同自家人干。即便大敌当前,也不能一致对外。——这是不是桑原骘藏所谓的“中国人的文弱”的最好展现?——在外人面前,或者面对外人时,我们总是文弱的——即便他们是侵略者。但在自己人面前,在面对自己人时,我们却是一点文弱也没有的。

中国人的这种文弱到了何种程度呢?桑原骘藏在这篇文章里写到这样一个情节——

据说,于1907年在荷兰召开的第二次万国和平大会上,战前要不要宣战成为议题。有人认为战前必须宣战,有人认为不需要,彼此争执不下。这时,列席会议的中国委员提出:战前宣战固然不错,但如果对方不应战,又该怎么办?例如,我国毫无战意,却屡屡被外国强行拖入战争;今后若有哪国宣战,我国还是不打算轻易应战,因此有必要针对这种情况作出规定。这一番话引起全场哄堂大笑。虽说可笑,中国委员说的却是事实。即使经历了多次战争,中国人还是不好战,仍须说是文弱的。(《中外经典作家论中国人》,刘文荣选编,183页,文汇出版社,2014年8月第1次印刷)

不难看出,此时的文弱,已毫无赞美之义了。如果中国委员的一番话引起了全场的哄堂大笑,那么,写到这里的桑原骘藏的内心,也一定是笑了吧?但当我写至这里的时候,我却笑不起来,我很痛心地悟道:我们的挨打,我们这个民族不幸的历史,难道不是因为我们这个民族太文弱了,太保守了吗?

从这个层面上看,文弱有什么好呢?保守又有何益?即便是现实中,一个人如果被人们视为文弱,那也基本是说他没有多大用处。

诚如上面我所说的,中国人跟中国人打仗,一点也不文弱。历史上那些数不清的战事,我们就不去说他了,就说稍近些的吧——国共内战,那是何等壮怀激烈,何等酣畅淋漓的兄弟之战啊!桑原骘藏根据中国文学和中国历史来认定中国人是文弱的,显然,他只看到了文学的一面,而历史的这一面,他也只看到了中国人面对外国列强时的文弱,却忽视了中国人与中国人内战的一面。我不知道,桑原骘藏的“中国人的文弱”与鲁迅先生的“中国人的奴性”,究竟是否也有相同之处?我不知道,是文弱缘于奴性,还是奴性令人文弱?抑或文弱乃是病夫?

但若说所有的中国人在面对列强时都是文弱的,我也不赞同。中国还是有几条汉子的,比如毛泽东。他是天不怕,地不怕的人,他是不信邪,不怕压,不怕鬼的人。在他眼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老蒋是纸老虎,美国佬也是纸老虎。毛泽东不仅打败了蒋介石,又在朝鲜战场同美国佬打了一场漂亮的胜仗,接下来,又同苏联打了一场珍宝岛战役,一场中印之战,都是胜利者。在国内,老人家也没闲下来,又亲自发动了一场长达十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不过,这场革命没有给他带来声誉,反而成了他一生中的一大败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