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铁路新闻 > 铁路评论

“爬格子”也需“工匠精神”

2016-07-26 09:47:25来源:用户投稿作者:刘坤

近日,谈起“工匠精神”人们往往会联想到“大国制造” ,“工匠精神”几乎成了与GDP直接挂钩的制造业的代言词。诚然,一个国家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的进程中离不开 “大国工匠”精神。同样,一篇文章,从初露皱型到精心打磨再几经锤炼最终一朝分娩蜕变为华丽丽的铅字,过程无不沁透着作者不忘初心的工匠情怀。“工匠精神”对于“爬格子”的人来说也同样适用。

如果说一件产品的问世历经创意、设计、生产、销售,最终到达消费者手中的过程是融合科学技术与艺术思想的企业行为,那么,一篇文章的构思、撰写、出版最终成为读者喜闻乐见的精神食粮,这一过程无不饱含着作者的思想升华与匠心营造。

好“文”如好“品”,一个产品的优劣,其产品构思和设计理念决定了它“灵魂”的高度。“苹果”之所以能够风靡全球,就是因为它全新的产品构思和独特的设计理念,作为信息科技的领头羊,乔布斯带领他的团队将科技改变生活这一理念演绎到了极致。同样,作“文”也是如此,一篇好的文章如果有好的创意便会使人眼前一亮。那么,如何才能使自己写出的文章别出心裁、独具匠心?这就需要思考,特别是换位思考。也就是说,首先你要学会站在读者(受众)的角度思考问题,你要了解他们作为读者想从你的文章里感知到什么信息。其次,就是要学会变换角度,同样一篇文章,你所选择角度不同,就会给读者带来不一样的感知体验。第三就是找准切入点,特别是一般类的新闻写作都是由点及面、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掌握了这三点不愁写不出文章。

写好一篇文章,仅仅有一个好的构思还远远不够,还要有丰富的人生阅历。这就要求作者必须亲身实践、感悟生活。贾平凹在写作长篇小说《高兴》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了解拾破烂群体的境遇,他在动笔前曾深入西安的大街小巷,甚至长期“蹲守”垃圾山,见到了很多像刘高兴一样拾破烂的人,正是因为他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受才铸就了小说《高兴》的名噪一时。同样,陕西另一位作家路遥,在写《平凡世界》的时候经过两年多时间的前期准备,带两大箱书籍和资料到铜川矿务局现场体验生活,历经一年多时间的痛苦煎熬才完成了《平凡世界》第一部的初稿。如果说,一位作者,没有精卫填海般的坚强毅力和持之以恒的“工匠精神”是很难写出好文章的。

实践之后出“珍品”,但此时的“珍品”充其量也就称得上初级产品。想让自己的产品打入高端市场,还需要不断地深加工、精加工,这就更需要“工匠精神”。俗话说“好刀要多磨,好文靠推敲。”一篇文稿写就,不要急于发表,要反复研读、仔细推敲。通俗一点来讲就是:让子弹多飞一会儿!这一点古人要比我们做得好。传说贾岛爱诗,几乎到了走火入魔的境界, 一次在驴背上想到了一句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当时他想用“推”字,又想用“敲”字,反反复复想了半天也没有确定下来,于是就在驴背上反复吟诵,并不停地做着推和敲的动作,后被大文学家韩愈出巡时碰到,几经询问才知道,原来他在为一“字”苦恼,韩愈思考了一会儿,对贾岛说,我看用“敲”字好,贾岛遂采纳。便有了后来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佳句。

文章几经打磨,终于“出炉”,但此时作者心里忐忑的石头还没有落地,就像瓷器厂里的老匠人一样,刚刚从炉窑里端出自己心爱的作品,总想左瞧瞧,又看看,生怕哪里缺了点什么。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面对一篇新作,作者本人心理又是极其脆弱的,就像母亲极溺爱自己新生的幼儿一样,生怕磕了、绊了,也极厌恶别人对自己的作品指手画脚,所以,迟迟不肯交稿,总想揣在怀里捂上几捂,暖上几宿,还自我安慰道:长大了的闺女总得嫁人,但,仍有一种养女十年苦,终嫁他人妇的酸楚。实在到了交稿之日,无奈,心里一横,两眼一瞪,原稿奉上,由他去罢!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铁路资讯

铁路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