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读报,说著名相声艺术大师患癌症病榻于床,儿子侯耀华将其在上个世纪90年代在电视剧“编辑部的故事”中扮演余德利的戏进行剪辑,请父亲观看,很想听听老爷子对自己表演评价。侯先生看完后,意味深长地说道,今后饿不死了。
让人“今后饿不死了”这是先生在教诲儿子,提出要对职业树立起严肃的“敬畏感”。
这里侯宝林把能为社会服务得到群众认可,才能得以生计不被“饿死”作为起码的生存标准,令人颇有感触。
清末海派四大家之一的吴昌硕,他集“诗、书、画、颖为一身,融金石书画为一炉,被誉为“石鼓篆书第一人”、“文人画最后的高峰”。他在中国的绘画、书法、篆刻上至今都是旗帜性人物。可未入道前,很难鬻艺为生,自提诗:“胡为二十载,日被饥来驱”,连饭都吃不饱,还自嘲说“刻印只能吃到菜饭”,后来作画,是因为“画画可以吃到肉饭”。
习艺和饭碗紧紧地连在一起,老一辈的艺术大师对艺术之认真,在艺术追求上之执着、坚韧,体现出非同一般的心志。没有真本领得不到市场认可,功夫不到家,在任何舞台上都不能站得住脚。那么,如何以艺谋生,不被饿死吃上一碗饱饭呢?
看来,各行各业都是如此,唯有敬业。因为敬畏职业是在珍惜自己的“饭碗”。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