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青网发布了一份春运期间高铁服务质量的调查评论,其中关于高铁餐饮服务“卖贵不卖贱”,“十五元盒饭藏着卖”等现象引起了网友热烈的讨论。铁路从餐饮质量,到销售价格,再到选择模式,虽然一直摸索着前行,但却一直被饱受非议,列车盒饭的进化史仿佛就是铁路从部门到企业艰难转型的缩影,给我们关于当下铁路企业变革与破局的现状带来良多思考。

盒饭虽小,可是对于“民以食为天”的中国旅客来说,正是这些升斗之事决定了他们对于一次旅行质量的评价。近年来,铁路部门一方面要从保量向保质转型,作为与高铁硬件设施相配套的高铁服务体系,面临着人性化,系统化,多元化的改革,转变自身定式思维并不容易,在列车中既要扮演管理者,又要扮演经营者。还要扮演服务者,如何定位好自身角色,平衡旅客的权益、需求和企业的效益,这是铁路管理部门需要思考和重构的理念。另一方面从铁路管理部门到经营部门及销售服务部门,其之间存在着各自的职责与利益矛盾。管理部门更多注重的是社会责任和企业形象;而经营部门却会专注经济效益和成本利润。因此,媒体的的一点风吹草动就会令铁路闻风而动着急应对。近年来铁路面对媒体汹涌的批评,不躲、不闪的舆情应对行为,着实让社会认同和肯定,但不考虑市场供需矛盾,不顾及经营者成本利益,那就是再严的规定也是很难得以长期实行和严格遵守的。

笔者认为一刀切的方法并不可取;销售员躲藏着卖的行为也情有可原。试想,一件商品没有利润,那个厂家还会去生产销售。十五元的盒饭,是在高铁上的,其加工、包装、生产、运输、服务的流程所产生的费用已高于产品的成本价格,怎么能与市面上的盒饭成本相比较,再说了,就是在市面上十五元也吃不到让人满意的盒饭。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一味的职责其实并不能促进问题的解决,铁路餐车提供的盒饭近年来确实在质量上有非常大的改观。值得注意的是,铁路经营部门并没有强制旅客购买餐车盒饭,本质上说旅客仍然有自己选择的权利——从某种程度上说铁路的这种选择权比航空和汽车客运都要大了很多。基于自主选择享受优质服务,而且服务的价格也依然在合理的范围内,这是无可厚非的。至于广大旅客要求的廉价优惠的服务,如果有,应当提供,还惠于民。但对于一些无端起哄、避实就虚、避重就轻的炒作行为大可不必,兴师动众,慌忙应对 。还记得针对去年高铁速度的话题,网络、媒体都在质疑高铁的速度。呼唤高铁慢慢走,但心底里还是想再快点。所以,铁路三万多公里的铁道线想要人人信服,无话可说是不可能的。

  小小的一份盒饭,蕴藏了从业者无数的思考与博弈。小小一份盒饭,也能够成为关系民生的大问题,我们衷心地希望社会和媒体理解和体谅铁路在责任与经营之间权衡的困难,更多的关注高铁带给我们安全、快捷和舒适的旅行条件;同时我们也期盼铁路企业能够顺应时代的号召和需求,让更多原本乏味的旅途因为一份价廉物美的盒饭,变成真正的幸福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