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市场化转型的中国铁路总公司终于拿到了“高铁定价权”。国家发改委近日宣布,从今年起,放开高铁动车票价,改由铁总自行定价,并给予铁总根据市场竞争状况和客流分布等因素实行一定的折扣票价的权力。学界普遍预计,发改委放开高铁票价管制之后,部分热门线路的高铁票价确实存在票价上浮的空间。(2月21日新华网)

“高铁定价权”的下放,对于铁路总公司来说,无异于脱下了一副“桎梏”,收获了施展拳脚的空间。高铁票价将告别以往的“一成不变”,回归“随行就市”的市场汪洋。

然而,价格因素之于公众尤为敏感,稍有风吹草动,往往会引发轩然大波,特别是涉及作为国企的“铁总”和近年来异常火势的高铁,更是格外引人注目。于是,在一些学者提出“部分热门线路的高铁票价确实存在票价上浮的空间”之类的论断以后,直接招致一些网友忧心不已,担心铁总会在高铁票价上“任性为之”,甚至视“高铁定价权”为行业“垄断”而口诛笔伐。

那么,网友们的忧虑究竟有没有道理呢?笔者认为,其实大可不必。

首先,高铁自主定价是铁总回归市场之路的重要一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投资大量集中在公路、铁路、航空等基本建设等方面,通过基础设施的完善降低社会经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改革开放30年取得的辉煌成就与交通网络的日渐完善密不可分。在整个立体多元的交通网络中,公路、铁路、航空各具优势,各有所长,并在一定的程度上存在竞争的关系。而目前公路与航空票价早已实行自主定价,惟有铁路票价还在因计划经济体制等遗留问题而“一成不变”,这对于瞬息万变的客运市场显然是不能适应的,“不变应万变”最终会损害铁总的竞争力。铁总作为铁路运输企业是最了解市场状况的,获得高铁定价权有利于制定更科学的票价,提高上座率,减少资源浪费,提高整个铁路行业的市场竞争力。在新兴的高铁领域首先放开客运价格管制,对于铁路探索回归市场之路也是一种尝试。

其次,高铁自主定价权之于铁总也是一把“双刃剑”。权力和责任是相对的,获得高铁定价权并不代表着铁总可以随意定价,而是必须对自己的定价行为承担责任。市场经济条件下,基于各种交通方式之间的替代效应,若铁总制定的高铁票价过高,必然会导致乘客“移情别恋”,最终陷自身于不利之地。况且,高铁票价也要接受发改委和国家铁路局等部门的监管,决计不能“任性为之”。

再者,高铁自主定价权并不意味着票价的单边上涨。在市场大潮中,商品及服务价格总是围绕着价值起起落落。有鉴于当前高铁与民航、公路等竞争异常激烈,不少冷门线路在淡季中为了提高上座率,价格同样有下浮空间。

作为普通民众,不能被一些关于高铁票价的“涨”声震晕了头脑,或一知半解,或以偏概全,进而视高铁自主定价如洪水猛兽,以至自寻烦恼。对于有关部门出台的这一新政策,与其过早地杞人忧天,不如理智地静观其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