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车回家”不知不觉在2016年春运火起来了,可谓是机智的人们对回家路的另一探索,这也是一种资源的优化配置。其实,拼车并不鲜见,在火车站,机场等等早已司空见惯,只是坐的人多了渐渐的被人们默认了。但是,如何管理界定拼车的是否盈利目的,又如何保证乘车安全?怕不是一两句鼓励的话能够解决的。

不可否认,“拼车回家”是应对中国式“大迁徙”的一种良策,我们应该点赞。于车主而言,若一个人开车回家,油钱,过路费,费时费力,这算盘怎么打也不划算;于拼客而讲,在春运的大背景下,铁路“一票难求”,飞机票又价格不菲”,那么“拼车回家”就成了最后的“救命稻草”。二者结合本是皆大欢喜的好事情,无可厚非,但若少了监管,就给了隐形的“第三只手”滋生的土壤 。

单就2015年“黑车”司机的种种暴行,屡次触动着我们的神经。如重庆女大学生搭错车失联被杀等等,怎么才能确保拼车不至于重蹈覆辙,沦落成“黑车”境地,还需要思考更多。

所以,以笔者之见,拼车不应该如洪水溃堤般肆意泛滥,适当的浇浇冷水,降降温也许对现行条件下拼车的双方都大有裨益。如今的拼车仅仅局限于偶发性的民间自助行为的层面上,而且互联网平台上鱼龙混杂,不可避免的有人会浑水摸鱼,那这样就于拼车的初衷背道而驰了。因此,拼车还得从法律,制度上打磨一番才行。比如可以由政府部门提供平台,对车主和乘客信息做好登记,安装定位仪实时监控。还可以从法律上界定好双方行为,避免不必要的经济纠纷。一言以蔽之,规范拼车行为才能使其走的更远。这方面我们可以多学习发达国家做法,比如德国,不仅建立比较完整的拼车组织体系,设有公益性质的拼车协会,而且有为供求双方提供中介的服务机构,还成立提供专业拼车服务的营运公司,且出台了完善的拼车规范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无疑这些更具借鉴意义。

拼车回家,拼的重点是回家,且不可赶时髦,抑或是不管不顾的拼运气。春节回家,安全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