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4日,2016年的春运大幕拉开。在世界交通史上,似乎没有哪个国家一年当中总有一个月要上演人口大迁徙这一幕,而在中国,海陆空的运量超过20亿人次,这样的场景,似乎每年都在春节前后上演着。

关于“春运”的最早提法,很难从官方的资料中得到确切的回答。但是肯定是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之后,南方一些城市迅速崛起,大批怀着梦想的年轻人从四面八方汇入南方,人流逐渐在交通网上涌动起来。但是再怎么打拼,过年回家跟亲人团聚,这是融入中国人血液的传统节日。所以,一到春节前后,全国的交通线就变得异常繁忙,造就了特殊的客流高峰期,而“春运”也就变成了我国特有的交通现象。

笔者从旅客的角度看春运,似乎年年相同,却又年年不同。相同的是每年春运全国各地都上演着车站人头攒动的场景,不同的旅客出行一年比一年方便。比如笔者上学的时候,还没有推出网上购票、电话购票等措施,想回家,必须通宵排队,结果还不一定能买的到。再比如铁总推出梯次退票规则,为了方便旅客行程,客票预售期都延长至60天后,对开车前15天以上退票的,不收取退票费。阶梯退票政策还方便有些买不到回家火车票的旅客“检漏”,买到“回笼票”,使得那些没有买到回家车票的旅客尽早能回家跟家人和亲朋好友团聚,吃上团圆饭。

诸如此类便民利民的措施,不胜枚举。通过这些措施,我们看到的不再是昔日的“铁老大”,而是把旅客出行的满意度放到首位,这些举措,让旅客真切的体会到铁路“三个出行”的真心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