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北方降雪天气影响,航班延误情况凸显,昨天往返北京和上海两地约50趟京沪航线被“雪藏”,出现不同程度延误和取消。尽管中午起北京机场逐渐恢复接收进港航班,但一些赴京旅客纷纷转投高铁怀抱,京沪高铁当日运输旅客增幅约3成。(人民网11月24日)
我们知道天气对交通运输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特别是像这次的强降雪,雨雪会使路面打滑、视线不清,从而导致安全系数大大降低。为了保障安全,各种交通一般都会采取停运的措施,但就在航班停飞、公路封闭的同时,铁路承担起了大量旅客运输的职责,在风雪极端的天气里,为旅客提供了安全、方便和温暖的出行。正因旅客有了这样的归属感,也就不难理解为何北方大雪会使高铁旅客增幅约3成了。
有人说,铁路与其它交通相比本身就具有相对较强的抗环境能力,理应承担这样的社会责任。其实不然,这样的强降雪对铁路的影响也是巨大的,钢轨容易打滑、室外设备会因冰冻而故障、信号显示距离会缩短。作为高速运行的高铁只要是产生一点点不良情况,都有可能孕育出重大事故。
既然如此,铁路为何要冒着安全风险去运行呢?铁路一直是把安全作为第一生产要素,既然能够运行,那一定是把风险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的。那么铁路把控风险的自信哪来的呢?首先,铁路将防范于未然贯穿始终,每年临近冬季的时候,哪怕没有强降雪这样的恶劣天气,铁路每个部门依旧会开展“防寒过冬”的活动,组织培训考试、进行应急演练。其次,铁路半军事化管理使其执行效率高,数以万计的铁路职工以雪为令,不分昼夜地奔赴在各个工作岗位上,除雪、巡视线路、检查设备。最后,这种自信是来自强烈责任感的支撑。作为共和国长子的铁路部门,始终遵循人民铁路为人民的宗旨,在这种危急时刻扛起运输的大旗也正是勇于承担责任的体现。
承担责任需要勇气。为保证列车能在恶劣的天气环境下安全运行,铁路部门只能采取降速慢行的措施,这样一来,不免导致列车的大面积晚点,因此我会看到大量的旅客拥挤在候车厅的场面。习惯快节奏的我们,在遇到列车晚点时一定会产生焦躁和愤怒的心理,不免会产生与列车员或售票员的口角纷争,加深对铁路的负面影响。但即使是这样一件出力不讨好的事,铁路部门依旧义无反顾的去施行。
对抗这样的自然环境带来的交通运输困难,不仅需要铁路部门的努力,更需要每位乘客的理解与支持。换个角度想想,列车虽然运行的缓慢,但它终究能将你安全载到目的地;也许当你和售票员争吵时,她已经工作了好几个小时了;也许当你和列车员抱怨时,她正在为列车安全到达而想尽办法;也许当你在寒冷的大雪中乘坐温暖的列车时,铁路职工依旧在大雪纷飞的露天里为你保驾护航;也许你到达目的地晚了些许时间,但你可想到铁路职工们更渴望回家。
在接下去的这段时间里,各地依然会出现强降雪的天气。 笔者希望,当再次遇到列车晚点的情况时,乘客们能多给予铁路一些理解,因为只有旅客和铁路部门齐心协力,合力面对困难,才能一起温暖这个冬季。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