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天里,发现前方路边有一辆电动三轮突然翻倒,驾车准备接孩子放学的王女士立刻停车,准备和群众一起救助,没想到翻车女子一口咬定,是王女士导致事故发生(扬子晚报网11月14日)。

这是发生在323省道新沂境内一幕。就在王女士百口莫辩时,还好有行车记录仪视频还了王女士清白,交警民警表示,根据视频画面,“三轮车翻倒时,私家车至少离它还有四、五百米远”。而翻车女子则辩解称可能是“摔懵了”,然后不了了事。可见,“扶”得起与否关键在于当事人能否“站”得起,身体站得起,道德人品更要“站”得起。

又是一起做好事反被讹事件,自2006年彭宇案开始,这类事件多次被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而“扶”与“不扶”的问题也被网友们广泛讨论,有不少网友表示自己“扶不起”。由于这类事件多次上演,而当事人往往百口莫辩陷入僵局,最后只能“认栽”。所以不少人成了“惊弓之鸟”,看到有人摔倒,想去“扶”却又害怕被讹,只能选择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先看看别人怎么做再说,最后导致摔倒的人错过了最佳救援时机。再看,2015年8月30日经河南电视台报道的开封老人骑车摔倒无人扶,最后淹死在路面的积水塘里就是一个最好的写照。思来想去,为何我们堂堂5000年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却扶不起一个摔倒的老人?

当今形势,扶得起与否表面在个人,真正的根本在于社会风气,这不良风气正是这一起起讹诈事件败坏的,扶与不扶如今都各有道理。提高个人道德品行,知恩图报的治理这个病的最佳良方,要真正扭正这种讹诈风气,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笔者认为尚需社会各界共同努力。

笔者愚观:其一,执法力度问题。犯罪成本为零,而行善却要背负巨额经济甚至刑事处罚的危险,所以不少人望而却步。我国刑法对敲诈勒索有明确的处罚规定,那这类事件如果被证实确实属于讹人事件,那就必须给予造事者处罚,还好心人清白,让他们能挺直腰杆去“扶”。其二,换位思考。旁观者和摔倒者都需要换位思考一下,真摔也好碰瓷也罢,站在当事人的立场思考一下。若是每个人都能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相信这类事件完全拿不上台面来让大家评头论足了。

所以笔者呼吁,不管你是老人还是小孩,如果你摔倒了有人扶你,请你站起来,因为你站起来,不仅赢得路人敬仰的目光,随之站起来的还有我们这些路人不再犹豫,挺身站出来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