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18日,呼铁局各站段关工委的老同志和团支部书记现场观摩临策铁路基础设备管理部苏宏图综合车间的巨大变化,车间党支部书记刘国明结合自身经历激动地解说着车间的前世今生,六年前寸草不生的戈壁滩,如今鸡犬相闻、绿荫遍地“赛江南”,其中的艰辛历历在目。

2009年12月,临策铁路刚开通,46岁的刘国明做为第一批拓荒者,只身来到387公里外的苏宏图综合车间担任党支部书记兼电务副主任,一干就是五年多。当时的苏宏图,方圆几十里寸草不生,几间站房孤零零的矗立在茫茫戈壁上,晚上睡觉连床都没有,肆虐的北风裹着蔽日沙尘将出发时的满腔热情吹得烟消云散。

面对艰苦的自然环境,身边的工友们有来的,也有走的,和自己搭班子的车间主任也换了三茬,但刘国明几次放弃回临河的机会,坚持留了下来。刘书记明白,与其乏力地说教,不如主动改善环境栓心留人。六年来手把手教青工业务知识,生活上像大哥一样关照身边职工,每天晚上刘书记的台灯总是亮到最后,党支部工作需要加班完善,同时还要规划车间的建设方案。工余时间带领大伙坚持开辟荒地、挖坑栽树、养鸡喂猪,大伙的牢骚声渐渐消失,简陋的车间小院充满了家的温馨和欢笑。现如今,载活的95棵榆树和柳树已经一房多高了,300多平米的大棚及3亩多菜地基本满足职工食堂所需,集中养殖的猪、羊、鸡、兔、鹅等也极大丰富了职工的餐桌。“昔日戈壁滩,今日好江南”成了职工们工余劳动时鼓劲的口头禅。如今车间成了临策线上的“香饽饽”,当年离开的职工都主动要求调回车间。

五年多来,刘国明把车间当成自己的家,临河的家却经常是两三个月不回,即使回到临河,最多休息三、五天,带上换季的衣物就走了,他的妻子也很无奈,等到女儿放假,就一起到车间和丈夫团聚,每逢春节,妻子都带着女儿和年货,跑起了“倒通勤”,到车间和丈夫过年,这一跑就是五年,缺少父爱的女儿看到父亲整日忙工作,很少顾及她,经常委屈的直抹眼泪。

“刘书记在,我们上班是职工,下班是民工”,职工们对他是爱恨交加。今年修建京新高速的施工队租住车间综合大楼的三、四层,刘国明马上和施工项目经理商谈“共建美好家园”计划,车间划出部分场地让施工队建板房、搭建宣传栏,利用施工队便捷的机械和原料,硬化综合楼大院、修建新的篮球尝电动大门……,一干就是两个多月,刘国明没休息一天,美化大院不仅节约材料和人工费约12万元,更重要的是如今的站区成了戈壁深处独一无二的绿洲,车间的综合大楼也成了方圆百里的标志性建筑。

“变废为宝”也是刘国明的“拿手好戏”,施工队丢弃的10桶废旧涂料被他当成宝贝,托人从临河捎来200元的胶掺在涂料里,带领职工用了3个下午就将车间办公楼粉刷一新,节约材料和人工上万元。施工队引入了30兆的互联网,刘国明主动联系,将车间网吧8台2兆电脑与他们共享,并在职工居住的楼道安装WIFI,职工在宿舍就能上网冲浪了。

刘国明黑瘦的面庞虽然很疲 惫,但那刚毅的目光告诉我们, 苏宏图越建越好了,阿拉善号旅客列车也每日开行了,额哈铁路也快通车了,临策线荒凉的帽子也该摘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