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5名铁路员工欲无票搭乘高铁一等座而引发的一场打人事件,将惠及中国铁路总公司(以下简称“铁总”)及其下属企事业单位200多万人的“内部票”福利曝光在公众面前。(8月29日《中国经营报》)

此消息一出,不少网友开始对铁路职工“内部票”这一事件进行口头上的“狂轰乱炸”,各种吐槽的说法都有。其中有部分网友认为应该取消铁路职工“内部票”,当然也有很多网友觉得可以理解,那么,笔者想说,待你真正了解铁路一线职工的工作性质时就不会这么想了。

笔者了解到,铁路“内部票”也就是俗称的“通勤票”,它有着六十年的历史,早在建国初期,我国铁路部门就规定,每个铁路职工每年可使用12张私用免票,每张最多可填12个人,职工与供养直系亲属都可以使用。直到1962年12月所有乘车证一律停止使用,私事探亲与职工出差一样,均采取购票报销,每年两次。到了1975年铁道部对铁路乘车进行整顿后重新公布的铁路职工乘车办法,当时铁路乘车证种类有8种,以公用乘车证代替探亲。直到1995年,铁道部正式发布了《乘车证管理办法》,将乘车证分为十类。而乘车证的使用范围和权限与所在单位的职权和级别有关,持有乘车证的工作人员原则上也不能直接上车,而是要持乘车证到固定窗口签票,但实际上不现实,因为每个站不同职业的职工太多,全部签票既浪费时间又浪费精力金钱,所以拿着铁路工作证和乘车证也能够直接上车,但会查验乘车区间是否相符,再后来随着我国高铁网的完善,高铁逐渐放开,但规定铁路职工只能乘坐高铁二等座。

那么问题来了,铁路职工为什么要跑通勤呢?原因很简单,因为工作地点离家较远。据一些在铁路工作的朋友说,他们上班的地方基本都在偏远的山区,交通很不方便,甚至连公交车都不通,所以他们只能乘摩的出来搭乘火车到市区采购生活用品等等;还有很多铁路职工的行业特点是点多线长,流动分散,为满足工作需要经常各地奔波抢修,巡视检查,为确保行车安全,不分昼夜地忙碌等等;如果取消“通勤票”,难道他们都要等排队买票后再去工作吗?如果这样的话,他们不到,线路不能得到及时的检修,火车不能安全行驶,难道说旅客们全都要停下来等待吗?再者说,要是赶上春运、暑运、节假日等出行高峰期,在票源本来就紧张的基础上,你说这些票是留给铁路职工呢?还是卖给旅客呢?更何况,现在社会上很多企业为解决职工出行问题都推出很多福利政策,方便职工上下班,其中还有一些公司为职工准备专门的大巴作为通勤车,免费接送员工上下班等等,这些福利和铁路职工所享受的“通勤票”在所消耗的经济方面相比,是不是显得奢侈了一些呢?更何况铁路职工还是为了工作,为了旅客。

笔者认为,大家应该给予铁路职工享受“通勤票”一事持理性的态度,多多给予他们理解和支持,更多的时候我们应该学会换位思考,站在别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我们不能因为极个别不好的例子就无视了那么多兢兢业业坚守岗位为我们这些旅客燃烧自己的铁路职工,对于那些吐槽铁路职工无票乘车的网友们,待我们了解了他们真实地生活状态后,再说取消“内部票”实属不该了。要说铁路“内部票”到底方便了谁?其实还是我们广大旅客们,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