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铁路总公司总经理盛光祖在接受《人民日报》记者采访时,提出了“力争用3年左右时间将铁路发展成为世界一流的现代物流企业”的目标。铁路高层的此次表态引发社会各界不同的声音,“看好”亦或“质疑”,但在业界人士看来,这样的市场自信不是盲目乐观,而是源于铁路客观和清醒的自我认识。

首先,铁路在国家发展和市场新常态要求下的优势凸显。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社会运输需求结构发生重大变化。而物流行业的迅速发展,让当前物流运输的需求方向不仅仅只是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可靠运输保障,更需要对自身进行结构调整优化升级,在保证正常运量的基础上降低碳排放,提高运输效能,实现运输业的低能耗、高效率的发展目标,以满足人们对生态环境日益提高的需求。

由于受能耗等因素的制约,可以发现之前一直在快速发展的公路、航空运输在降低物流成本压力下已显疲态。而铁路的路网完善、调度集中、绿色环保、全天候等优势,将在新一轮的竞争中,助力铁路向现代物流转型发展,充分发挥铁路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的骨干作用,满足社会发展新常态下的经济和公益要求。

其次,铁路具有迫切需要改革的内生动力。在国民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竞争越来越趋“白热化”的今天,铁路运输正遭遇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铁路已意识到改革的必要性与迫切性,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提出中国铁路向现代物流业转型的时间和标准,展现铁路对内改革的决心。

近期推出的中国铁路95306网站正式上线运行,正是铁路化心动为行动的重要举措。在互联网上搭建一个铁路与社会各界、广大客户的沟通合作平台,打造铁路转型的重要支点,补齐自身在满足客户需要方面的一些短板。围绕将95306网站打造成企业俱乐部、商品大展台、交易大市场的目标,铁路必会坚持问题导向,在探索中激发主动发展的自觉意识和创新动力,推动铁路运输走出一条崭新的发展道路,而不是固步自封。

最后,铁路拥有无可比拟的发展基础。在软硬件设施方面,铁路拥有日益完善、强大的运输网络和较完备的信息系统,以及高度系统化、集成化的现代管理体系。其中,铁路已经建成日臻完善的铁路运输管理信息系统(TMIS)和运输调度指挥信息系统(DMIS)等信息系统,以及车号自动识别系统(ATIS)、集装箱运输追踪管理信息系统等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正是我国相当数量只有仓储和运输能力的物流企业所不具备的。没有信息化和数据流的支持就不可能有现代物流,现代信息系统的充分利用,对构建铁路物流综合运输体系提供了坚实基础;在人力资源方面,铁路拥有二百多万名员工,更好的挖掘员工的潜力也是决定铁路能否转型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市场相信实力,在亮剑时,来不得半点庸俗的谦虚和无谓的自卑。拥有这份市场自信,即使任重道远,铁路也能迈出坚实的一步。阳光总在风雨后,面向现代物流业的发展,铁路还有许多功课要做。而作为我们广大民众,也更需要以鼓励替代唱衰,建议多于指点,用客观和理解来对待铁路的发展和进步,毕竟铁路的目标实现了,我们广大民众才是最大的受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