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媒体报道,多地因为争夺高铁“落户自家”,途经本地而上演民间“高铁争夺战”,大家对高铁的热情不断高涨,上演的争夺手段也是层出不穷。高铁在快速改变人民出行方式的同时,对于沿线地区经济发展的巨大推进作用已成为当地政府的争抢对象。
随着高铁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优势日趋显现,一些想借助高铁发展的城市迫切想把高铁建在自家门口。从去年9月,规划郑万高铁河南邓州与新野两地高调掀起“保卫高铁”运动,到沪昆高铁规划制定时,邵阳与娄底的舍命之争再到沪蓉沿江高铁两“荆”兄弟“内斗”等等,这些城市中不乏有确实需要高铁带动经济的,也有一些为了短期经济效益或是想刺激经济发展的城市。
众所周知,高铁线路的规划设计,需要经过实地勘探、科学论证、成本核算、效益分析等程序,由国家发改委和铁路部门定夺。一些地方志在必得地去“争夺”,不仅徒劳无益,反而是在给高铁建设“添堵”。
根据中国高铁网规划的原则,即除了乌鲁木齐和拉萨,所有省会到北京的运行时间都要在8小时内。在这个原则之下,首先要考虑的就是线路尽可能拉直,其次兼顾社会经济效益,在比较大的城市,可以适当弯曲。同时最重要的就是要考虑高铁建设的安全性,高铁修建要经过严格的勘探和钻探,要考虑地质条件、环境条件等,并不是普通人想的想从哪过就从那过。
笔者认为,以牺牲高铁发展的长久利益来争夺高铁实属不该。高铁无论修道谁家门口,或多或少的会带动经济发展,这是不争的事实,然而,花落谁家的发展空间更大些,民众受到的实惠更多些,这才应是高铁落脚的方向。如果有些地方把高铁争到手,高铁带动经济没有想像中的那样好,岂不是形成建设成本和资源上的浪费,同时也会落入因客流不大而停车少的尴尬境地,这也极大地妨碍了其它利于高铁的城市发展。
因此,在人口较多的地方优先建设高铁才符合高铁经济的发展方向。对于优势对等地方,还是要尽量选择人口较多的城市优先建设高铁,这是因为再大的社会经济效益,服务的最根本对象是民众,以人为根本,才能在各种争路乱象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片面的寻求经济的刺激而忽略长久利益。(莫泳)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