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全路各单位面对严峻的经营形势,纷纷采取措施优化运输方案,拓宽营销渠道,挖掘货运潜力,抓好增运补欠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设备维修单位也树立“一盘棋”思想,从节约一度电、一张纸、一滴水做起,千方百计地节约成本,减少支出,降低材耗。然而笔者却发现了这样一种现象:一些单位的车间或班组的管理者对所有事情都采取“一刀切”节支措施,现场正在使用的设备部件、器材明明不能继续使用了,还不投资更换新的,总是坏了修,修了坏,坏了再修,盲目提高旧材料、旧零件的重复使用率,问其这样做的原因,答曰“修了还能用,何必换新的,等彻底不能用了再换也不迟。”

从表面上看,这种“勒紧腰带”过日子的做法似乎值得提倡,然而细想一下就会明白,这种反复修补的做法并不可取,首先铁路设备的使用寿命是有一定期限的,关键零部件的强度和精度是有严格要求的,长时间磨耗造成的偏差也决不是反复修补就能复原的,一毫米的偏差就会影响设备的运用质量,就可能造成设备故障甚至酿成行车事故,到那时不仅达不到节约的目的,反而会造成更大的损失。其次节时也是一种节约,反复修补不仅浪费人力,还会浪费宝贵的天窗时间,如果把修补“伤病”设备的时间节省下来去维护其它设备,无疑会提高它们的运用质量,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安全生产。

当然,笔者这样说的目的并不是反对“抠门儿”的做法,而是说要把“好钢”用在“刀刃”上,节支固然重要,但安全更重要,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才能节约成本,该花的钱一分不能省,不该花的钱一分也不能浪费,对涉及安全生产的重点领域,即使资金紧张也要保证足额到位,且不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