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6月中国铁路总公司对动车组冠名权“开闸”以来,高铁列车冠名的企业层出不穷,“好想你号”、“松花江号”、“伊斯佳号”、“文新毛尖号”、“丰都号”、“中国柠檬之都号”、“联通号”、“三元号”、“晋商贷”……还有前几日的“红旗渠号”也成功首发。这些特立独行的名字取代了曾经一统江湖的“和谐号”,改变了“千车一名”的局面,这也是高铁再次朝着市场化方向行驶的一种体现。

企业纷纷为高铁冠名的背后,是铁路形象的不断提升。冠名后,让高铁带着“企业”奔向全国各地,冠名企业和铁路方最终会形成一个新的符号出现,人们潜意识中也会将动车的服务与冠名企业联系起来,商家选择铁路列车做广告,在效应的背后,实则也是为中国铁路做着有益的宣传,实现互惠共赢本就是市场经济秉承的规则。高铁动车组安全、快捷、舒适的特点和干净、整洁的环境,带给乘客愉快的旅途经历,优质上乘的服务,让旅客在享受旅途的同时,好感油然而生,从而产生积极的联想。由此,冠名企业以少量的投入便获取了最大的回报,更能提升企业、产品、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高铁冠名愈演愈烈,在带来一片点赞的同时,也应该引起我们的理性思考,不应被一时的热潮冲昏头脑。“高铁动车冠名,真的好么?”、“铁老大此项举措,究竟意味着什么?” 首先,小编认为列车冠名,并非坏事,铁路部门一向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从来都被觉得是垄断行业,在旅客需求越来越高的今天,良好的服务质量和优质的设备设施,才能更大的满足市场的需求。而且,能给列车冠名的商家和品牌,一定是经过几经筛选的优质企业,对品牌形象有着严格的要求,品牌的本身就具有不小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同时,这也意味着高铁的优质形象更加深入人心。其次,铁路部门也应注意冠名后的高铁动车组广告形式不得影响动车组车身外观,不得影响旅客正常乘车购票、车次名称、停站信息及乘车环境,否则此项举措将会适得其反,不仅不能提升高铁在旅客心目中的形象,甚至还会引来乘客的反感和不便。

走入市场的中国铁路,在改革的过程中,依然要用谨慎去探索属于自己发展的健康之路。把列车的冠名权交给商家,或者说交给社会,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经历程,渐行渐远的中国高铁,应以市场为导向,以深化改革为主线,以“一带一路”为中心,用自身过硬的体制带着民族企业腾飞,走遍中国,融入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