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全文接近9000字。这份对外称愿景,对内称规划的文件,在第六章“中国各地方开放态势”中,对各省份在“一带一路”规划中的定位予以明确。(3月29日,济南日报)

在“一带一路”规划中,新疆被定位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福建则被定位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其他16个省份则围绕一带一路有着各自的专属定位。而这18省份角色的敲定,都在向外界阐述着一个简单而又实在的真理,那就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条标准的核心就是让中国制造踏实的走出去,走出工厂,走进市场,迈出国门。

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历改革开放30余年的经济积累,我国社会经济早已告别了寒酸的穷秀才的窘境,社会经济实力提升加速了经济发展的转型,如何让中国制造在国际激烈市场经济竞争中成功突围,考验着中国制造的含金量的轻重。考虑中国制造的轻重来源于商品占据传统市场的物美价廉,而人工成本、原料成本、物流成本的逐年提高,则成了中国制造需要正视的难题。而要想打破这瓶颈,需要是压缩物流运输时间,节省运输支出,从而创造价值,这一切都离不开社会基础交通运输设施的系列配套。

“一带一路”让四驾齐驱的社会综合交通运输为“走出去”给足了力。所谓四驾齐驱则是公路、铁路、航空、水运的强势发展,然最为卖力的还是最近几年的强势复苏最为惹眼的铁路。铁路“十二五”规划,让科学布局服务民生的四种四横构架已成定局,连接欧亚大陆桥的陇海铁路延伸至新疆阿拉山口岸,让“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紧扣在一起,这黄金铁路线,盘活了海洋运输与铁路运输的局面,最为直接的将中国制造通过黄金铁路线送至边疆,送出国门,见证了转型经济下中国制造走出去的运输保障。

“一带一路”把国家的温暖送给了千家万户,惠及了国计民生,凝聚了民众的幸福梦,让转型中的社会经济走在了可持续发展的康庄大道上。这一切都源自于“一带一路”的致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