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内蒙古西部,有一条768公里,穿越乌兰布和和巴丹吉林沙漠的“天路”——临策铁路,虽然每日只有一列客运列车,却是阿拉善盟各族人民唯一的铁路通道,让草原戈壁深处的牧民回家的路不在遥远。

春节将至,负责为线路“巡诊把脉”的临策基础部工务人员,冒着昼夜30多度的温差和肆虐的风沙,每日带着简易干粮整治线路和清理线路积沙,回家过年的概念已经很模糊了,可铁嫂们坐不住了,孩子早放寒假了,哭喊着要爸爸。

家在乌海市的图克木庙车间工务组组长阮传亮已经记不清多久没回家了,妻子王长兰还和往年一样,收拾好丈夫换季的衣服和准备好的年货,领着上小学四年级的儿子阮泊雄从乌海坐火车到临河后换乘火车,辗转来到600公里外的戈壁深处:图克木庙车间和丈夫过春节。

阮传亮所带的工务人员,负责170多公里线路整治和清沙,每个月弯腰次数在13万次以上,37岁正当年的他,患上了严重的腰椎疾病,妻儿的到来,给他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变化,胡子每天刮了,工作服也干净了,十平米的职工宿舍把两张钢管床拼在一起就有了家的感觉,一家三口挤在吱吱作响的简易双人床上,感觉还是蛮幸福的。晚饭后辅导儿子功课成了夫妻二人的必修课,写完作业后围着电视拉家常成了一家三口唯一的乐趣。

王长兰已经习惯了这里的生活,有空就去蔬菜大鹏或养殖基地转转,整理一下秧苗,喂养鸡、羊,“平时忙惯了,不干点活浑身不自在,”王长兰边捆秧苗边说。看到食堂师傅忙不过来,王长兰就主动在厨房帮忙,摘菜、洗菜、打扫卫生,干的多了,食堂师傅都不把她当外人了。

 “今天的天窗修任务是清理格勒站和互做布其站间的线路积沙,大家收拾好工具就上车吧”,阮传亮给工务组的职工布置今天的任务。11日早8时,吃过早饭的职工带着简易的午餐依次上了轨道车,“你就别去了,在家陪孩子写作业吧”,阮传亮劝着王长兰,“不行,你们每天早出晚归,没有固定的休息点,饿了就着风沙咬几口冷馒头,我不放心……”。

 “外面风大,你就在轨道车上吧”,“不行,你们干活,我给你们打打下手总可以吧”。清沙点上,倔强的王长兰不顾丈夫阻拦,也扛了一把铁锹下了车,“一人一根轨,依次排开,把沙子装袋后背到低洼处掩埋,必须打通轨底,增强沙子的通过能力”。王长兰没分到任务,就主动帮助身体弱的职工装沙袋,不久消瘦的脸颊就布满汗水和沙粒。

同车前来的车间党支部书记刘晓飞介绍说:“每年春节,至少有十多名干部职工的家属来车间和丈夫过年,即稳定了职工队伍,也解决了春节团聚难题”。

 “开饭了”,王长兰扯着嗓子喊了一声,“每人一个馒头、一根火腿还有一袋榨菜,不够还有”,王长兰熟练地分发午饭,职工们找个避风的沙丘席地而坐快速吃了起来,“抓紧吃,天窗点内必须把线路积沙清理干净”,阮传亮边吃馒头边布置任务。

临策铁路开通5年来,工务人创造的1835天安全无事故的骄人业绩里同样饱含无数铁嫂的默默奉献,只为那列载着草原牧民通往外界的沙洲列车运行无阻。(柴国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