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日上午11时许,从广州南站高架桥往下看,一列列白色动车组整齐地排满股道,蓄势待发;站台上的旅客自觉地排队上车,从容不迫;候车厅里旅客虽多,但比较安静,整个车站和平日一样忙碌而有序,给人们带来了不一样的“春运印象”。(3月3日《人民日报》)

从2月4日开始,为期40天的春运拉开大幕,一夜之间围绕这场特殊人类迁移盛宴的争讨也如期而至。春运舞台搭建的不仅是老百姓的回家路,也成了各大媒体网站的主战场,各类关于铁路春运的新闻前赴后继络绎不绝,“一票难求”“站坐票同价”“黄牛泛滥”等关于“春运难”的问题也年复一年,周而复始的出现在整个社会民众眼中。可能是潜移默化的原因,每一场春运都是一场老调重弹的话题讨论,慢慢的真就成了好比除夕夜该吃的团圆饭一样,这些春运老话题不拿出来说一说就总感觉少点什么,也就成了存在于老百姓脑海里几十年的春运旧“印象”。

其实大家对铁路谈论的最多的问题就是“一票难求”的问题,说为什么铁路的这张回家票怎么就这么难买,从而引发对这张“票”的讨论不绝于耳。有人说过“要解决春运期间的一票难求问题,还须从提高运力上下功夫,此乃根本。目前的结症,就是相对人们增涨的回家需求,运力缺口太大。”这句话可以说是一语道破了“一票难求”的病因所在。大家都知道中国最发达的地区重要集中在北上广三个经济群地带,人们为了赚取更多的机会,背井离乡涌入到这三个地方,平日为了工作很少回家,到了春节这个中国最重要的团圆节日,无论如何都要回家,同时赚钱不容易,相对于公路、航空等其它回家的方式,火车的票价对外出务工返乡的、回老家探亲的,无疑是最好的选择。回家、探亲再加上各大院校放假回家的学生,这几股人流全部汇聚到,让运力不足的这个问题就更加突出,一个杯子本来只能盛一升水,现在却要盛2升进去,又怎么不会溢出来了。所以不是这张“票”难买,而是当下中国铁路在“运力不足”实情下的有苦说不出。

         有很多人曾针对铁路运力不足建言献策,其中谈论的最多的是给火车票涨价,减少因为廉价而带来的需求,通过涨价使本来选择铁路的人流向公路,航空分散,减轻铁路的运送压力。从有效性来说这倒是一个方法,可是廉价的火车票为背井离乡的人们,提供了一条最经济的回家路,面对春运的主体学生、农民工来说,铁路一旦选择上涨票价,那么首先拉远的就是以上两类人群的回家路,这对于铁路来说就是在做砸自己的饭碗的傻事。

     曾有这样一句话“中国春运,十年内无解”,而这“十年无解”其实就反映出了一个中国运力提升的过程。一个很明显的例子,就是高铁建设的,随着高铁“四横四纵”大网的建设完成,届时整个中国交通进入到了一个新的时代,而一个时代的更替是需要时间的。

从今年的春运来说,随着一条又一条的高铁线路的开通,高铁出行逐步成为春运新的“主力”。新速度、新环境、新服务让老百姓更加乐意选择,同时这一系列的“新”体验对老百姓来说又是老“春运”中不曾有过的体验,而新的体验得出的就是新的认识。或许随着高铁出现所带来的春运“印象”,能“疗治”好存在于老百姓心中的如“沉疴”般的春运“旧”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