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国家卫计委发布 《关于开展医患双方签署不收和不送‘红包’协议书工作的通知》,要求从5月1日起开始实施,结果,我们医生拿着协议跟患者签字时,红包反而多起来了。”北京市人大代表、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副院长徐凤芹,23日在海淀团说起了一个让全团代表都啼笑皆非的事情。(1月24日《北京晚报》)
拒收红包协议,是对医患之间信任度的不认可,这样的现象很多媒体报端都报道过、批评过,但依然顽固的存在着,甚至一些参与批评和评论者家属住院时,也要按照这个“潜规则”乖乖送上红包。很多医院都有这样的无良医生,不送红包,就不好好看病、不好好手术,送了红包态度立即转变。患者手术前,患者家属要给麻醉师、手术医生红包,不送,患者家属心理不安;送了,感觉手术就先成功一半,这也是我国一部分医生医德医风败坏的社会效应。导致有的很正直的医生,也不得不收下红包以安慰患者家属,有的医生会在患者出院时,将红包返回或充值在住院费里。
现在这个拒收红包协议,无疑起到了提示的作用,就好像领导告诉下属,我爱人今天生日,谁也不许买礼物;我们到别人家做客,主人说来的时候千万别买东西,最后起到的都是一个提醒的作用。
医生拒收红包,是好事,但不能靠一纸协议去约束,这样没有实际的、强硬的约束力的协议,医患就算签署,对患者来说,送红包不会冒多大的风险,法律责任和纪律处分难以落到患者头上,该送的还是送。对医生来说,收红包本身就违纪违法,签个协议走走形式,却没有让医生付出更大的代价,该收的还是收,那还有什么意义呢?
医患之间红包收与送,还是应该靠医生的个人道德底线和作为医生这一神圣职业的医德,医生收不收红包,更多出于个人自觉,对相关法纪的敬畏与否,却与协议的关系不大。笔者建议总医疗体系上进行改革,通过实际调研,改变药养医、医疗资源分配不均衡的现状,增加医疗机构和人员,让看病不再难,让医院的床位不再紧张。增加医疗人员收入,以及对医患纠纷的处理规则,让医生职业不再是“高风险”职业。制定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红包送与收双方的制度约束和惩戒,从根源上让送红包样畸形的“潜规则”消失。(文/刘阳)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