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新干线东京站18与19号站台间的最南端,有一面红色砖墙(新干线建设纪念碑)上镶嵌着一个人的胸像,一个戴着眼镜,面色坚毅的老者,下边写着一句话,这位老者的座右铭,“一花开,天下春”!在寸土寸金的东京,在这繁忙、空间绝对有限的新干线站台上,是谁能享受专为其树立浮雕的殊荣?他就是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1955-1963年间日本原国铁第四、第五任总裁十河信二,一位争议巨大的历史人物。
他主持修建世界上第一条高速铁路---日本东海道新干线(东京-大阪),被称为“日本新干线之父”,“日本铁路发展史上划时代的功臣”;同时,他又是一个不择手段的政治家,他把日本财长、世界银行,甚至日本国会玩弄于股掌之间!
具有长远技术眼光和魄力的十河信二担任日本国铁总裁后,凭着自己个人丰富的人生经历和阅历,基于当时日本东海道线铁路运输的客观现实,决定修建东海道新干线。他需要一个能够综观全局、有深邃的技术眼光、思维缜密、并且能够理解他理想的工程师来辅助他,于是他起用了因为1951年樱木町车站交通事故而引咎辞职的国铁车辆局局长岛秀雄,让其担任铁路总工程师。
岛秀雄,毕业于日本帝国大学机械系,才华出众、一向作风严谨、为人正直、有着长远技术眼光,对标准轨、高速铁路有着比一般的铁路工程师更加深刻的理解和特殊的感情,对日本新干线技术上作出了贡献(发展动力分散方式列车的技术方向等)。“如果没有岛秀雄,十河信二是无法完成首条新干线计划的”,这句话就是后人对岛秀雄的一个评价。
花费了3800亿日元的东海道新干线,在1964年10月1日正式运营通车,通车庆典仪式在东京车站举行那天,没有他们的身影,79岁的十河信二没被邀请出席,岛秀雄静静地坐在家里看电视实况转播。以他们对新干线的杰出贡献,二人有足够的资本自傲于日本和世界铁路界。然而,二人在名利面前,却表现得十分的超然,这让我们非常敬佩。我们也羡慕他们因为拥有共同的人生理想而形成的默契和相知!
人只要做出了不朽的业绩,在历史上就自会留下不朽的名声,只有浮名才经不起时间的考验。岛秀雄1969年获得英国机械学会授予的“瓦特”国际奖,成为第一位获此殊荣的日本人;1971年获得“文化功劳奖”;1995年获得日本天皇授予的“文化勋章”,日本历史上第一次将“文化勋章”授予一位铁道界人士。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以至于让人怀疑这是后人在有意的模仿还是历史潮流的客观规律使然。刘志军、张曙光堪称中国的十河信二和岛秀雄。
刘志军,2003年出任中国铁道部部长后,搁置前任已经铺开的“网运分离”改革,并提出先发展再改革,主要任务是引进国外高铁技术,实现铁路“跨越式”发展,以解决铁路运力不足的难题。张曙光(铁道部运输局原局长)是刘志军这一战略的第一执行人,被誉为“中国高铁总设计师”,二人的胆量和魄力确非常人能及。
张曙光毕业于兰州铁道学院车辆专业,长期从事高速铁路、特别是高速列车应用基础理论与工程技术研究,出版《铁路高速列车应用基础理论与工程技术》、《超大型工程系统集成理论与实践》等专著,系统提出了适应于中国国情、路情的高速轮轨系统动力学理论,为成功研制中国品牌高速列车奠定了理论基础。作为领军人物,主持了中国铁路高速列车、青藏高原客车、新一代大功率交流传动电力机车和内燃机车、客运专线系统集成等国家重大项目和超大型工程,是中国高速列车技术的奠基人,头顶“中国高铁第一人”光环。张曙光曾于2007年、2009年两度参评中科院院士而名噪一时,均未如愿。
在刘志军主导下,2004年至2006年间,铁道部先后进行了三次重要的高铁招标,即两次动车合资招标和京津城际招标。三次招标过程中,铁道部的操盘手正是张曙光。直到今天,铁道部当时采取的谈判策略仍值得赞赏。一夜之间砍掉西门子90亿元竞标价格的故事,更成为张曙光在谈判中的得意之作。他们成功的引进了各国技术并运用于中国铁路,且修建了超过1.8万公里铁路,相当于原有线路的四分之一,其中新建客专有7000公里,最高时速350公里,这在国内国外都没有先例。
中日“高铁之父”们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他们都因为经济问题被赶下台,这两对组合都主持修建连接本国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的高速铁路(新干线):东海道新干线(东京-大阪),京沪高铁(北京-上海),最后的通车仪式上都没见到这几位的身影。
中国作为世界铁路上的一个客货运输大国,正面临着旅客运输大发展的新挑战。而高速铁路正是既能满足我国旅客运输需求,又能满足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的最佳交通运输方式。
中国在高铁行业中是个后起国家,短短十年左右的时间,高速铁路总营业里程在2013年底达到11028公里,在建的高铁规模还有1.2万公里,成为世界上高速铁路投产运营里程最长、在建规模最大的国家,高铁总营业里程达到世界一半。中国高铁企业的企业品质,足以让他们能够在国际市场上与曾经是世界一流的日本、德国高铁企业一较高下。
中国对铁路系统双管齐下,一边继续扫除铁路系统害群之马,另一边也继续推动铁路建设,带动投资增长,给经济稳定发展提供动力。从2013年10月开始,李克强总理就开始了自己的“高铁外交”,已分别向泰国、澳大利亚、中东欧、非洲、英国、美国、德国、俄罗斯、印度等推销过中国高铁。
笔者认为,高铁技术走出去已经不仅是战略布局,更是战术推进,不仅停留在国家层面的号召上,也体现在企业的商务参与上,将享受全球市场的巨大空间和发展机遇,有助提振出口,带动经济稳定增长。
为确保中国及其民众的福祉,中国必须要加快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依法构建法治社会并切实反腐。有腐必反,有案必查,不管是谁,只要触犯党纪国法,都将受到法律严惩!(张燃)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