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铁路总公司日前发布消息,从12月1日起,铁路互联网售票、电话订票的预售期,将逐步由目前的20天延长至60天。这意味着,2015年春运第一天的火车票,今年12月7日就可以开始预订。有网友担心预售期过长,会使得“黃牛”倒票行为提前出现,也会让春运期间临时出行买不着票。对此,铁总回应称,将采取多项举措防止扰乱购票乘车秩序的行为,并进一步增加临客开行等。(来源:京华时报)
放眼全球,为乘客预留较长的火车票预售期,是很多国家铁路公司的惯常做法。比如,在法国国营铁路公司SNCF,不同列车的预售期分别为3个月、6个月、8个月不等;德国DB公司,网络售票和自动售票机的预售期都是92天;英国也有多家铁路客运公司将车票预售期定为3个月;美国Amtrak公司,最多可提前11个月预订火车票……相较而言,中国铁路两个月的预售期已算比较“保守”了。
前有车后有辙的例子摆在眼前,为什么火车票售票期延长至60天的报道在公众舆论中引起一片哗然?而此举措12月6日起实施,公众尚未“浅尝”,却已导向“辄止”?各类杞人忧天的舆论纷至沓来,有人担忧提前安排出行计划存在变数;有人担忧该措施会让火车票更难买、退票率增大。这种“为赋新词强说愁”的状态让人不寒而栗,长此以往,革旧布新的措施岂不要“胎死腹中”?这不禁让人联想到清末时期的“剪辫运动”。
1910年冬,在资政院第一届常会上,议员罗杰、周震等分别提出剪辫易服的议案,经资政院议决通过。此事如一声炸雷,使酝酿数年的剪辫运动陡起波澜,蔚成一场南起广东北至黑龙江席卷全国的群众运动。剪辫最早由意在推翻清朝统治的起义军首领提出,后由倡导中国走上变法之路推翻封建统治的改革人士推动。然而,多数国民根深蒂固地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但从思想上无法接受,认为这是大逆不道的行为,甚至会遭受厄运。反观彼时西方人看待中国人的辫子,无疑就是滑稽的不付笑谈中。
经过无数“留发剪发”血腥斗争,最终国民接受了剪发,并诞生一句“你这人真是辫子”的揶揄。“剪辫运动”中多数人剪掉了头上的辫子,却无法剪掉“无端坠入红尘梦,惹却三千烦恼丝”的心头辫子。这种因循守旧难以革新的情怀,让国民毫无察觉地桎梏在固化的精神枷锁中。
铁路运能与运输需求的缺口,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短时期内人口流动呈单边井喷趋势,导致中国铁路以“一票难求”的特色载入世界铁路发展史。国人将火车票赋予了“乡愁”的诗情画意,外媒将春运隐喻为“人类大迁徙”。中外各种观点的针锋相对,把火车票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在2015年春运将至,在“乡愁”情绪酝酿期的“节骨眼”上,中国铁路推出了火车票预售期延长至60天的措施,引发了全民性的热议,也无异于抚弄了公众关于春运出行的“三千烦恼丝”。由来已久的,骨子里的“辫子”情节,让公众难以接受车票改革,特别是在敏感期。
反观铁路,为解决供需矛盾,推动中国铁路发展,围绕车票购票、改签、退票等改革的“手术”不断升级,从改革的动机、力度、反响都能看出一个思路,即从“小病小医”向“顽疾根治”和“未病防治”发展。
延长购票期更利于公众提前安排出行计划,并给公众更宽裕的时间购票。同时,铁路也可以更加准确的掌握客流情况,进而充分利用铁路运力资源,调整运力格局,缓解热门线路的供需矛盾。而梯次退票亦可有效引导公众合理安排行程,避免造成占票和运力浪费的现象。
铁路部门的改革之意明确,就是千方百计地缓解运力供应与出行需求的矛盾,提升公众的购票体验。如同任何一项改革,都需要公众除去心中的“辫子”情节,悦纳铁路改革举措的基础上,给予铁路部门时间才能探索出更利民、惠民的举措。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