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3日,在李克强总理的见证下,中方与俄方签署包括高铁项目备忘录在内的近40项重要合作文件,再次将中国高铁出海大战略推向高潮。而在李总理访问的上一站德国,中国南车在当地成立研发中心也是中德经贸和技术合作协议内容之一。(10月23日中华铁道网)
在高铁出海过程中,李克强总理曾多次亲自扮演“推销员”的角色。7月4日,李克强总理访问中国南车株洲基地时曾表示“我走到哪里,就把中国南车推销到哪里。”寄语中国南车当好中国装备走出去的先锋。这背后反映出的是央企制造水平提高和国际化升级的诉求。中国南车副总裁徐宗祥在一次媒体活动中表示,领导人的重视令南车人感到很高兴,为南车进入全球市场创造了好的环境。而高铁能够成为一个国家的名片,在于它确实能够代表一个国家的装备制造业水平。
近年来,中国铁路迅猛发展,特别是中国高铁发展更是可以说是“一日千里”。如今中国铁路不仅仅掌握世界领先的高铁技术,而且具备了一定的优势,其中包括拥有自主的知识产权、制造价格低,国际竞争力强等特点。目前,在国资委的指导下,已经拥有海外战略的中国央企正在发力提高全球化水平。此次中俄中德战略合作,更为中国铁路走出国门奠定基础,“中国制造”已经成为一张响亮的名牌,从2012、2014年中国南车在南非相继拿下的两个订单总额超过了25亿美金就可以看出“中国制造”的魅力,南非主动找上门来请“中国制造”,他们说“你们南车的品牌我们都已经很了解了,所以我们很有信心。”
中俄中德战略合作,不仅能促进贸易国的经济增长,带动进出口贸易,还能为投资国家带来新技术、新设备,拉动内需和增加就业。如:中国交建这样的走出去较早的企业,已经实现了很高的本土化水平。属地化员工的数量占比已经达到了70%。而且国外子公司的领导层,包括总经理、财务总监等等,都是当地人,这种情况在海外各地已经非常普遍。而像中国南车这样2000年才组建的新型国企,也在走出去之时就实现了属地化。其在马来西亚投资的一动车组维保公司,130名员工中本地人多达110名,为投资国培养了大量的技术人才。
据悉,中国交建进入发达国家布局已经取得了实质性的突破,比如说在美国,在澳洲,在英国等等。中国南车的整车产品已经面向了全球83个国家或地区。而其最终的战略的想法是,要在全球实现我们的市场覆盖,“中国制造”正跨越五湖四海走出国门,成为一张响亮的品牌名片。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