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1至12日,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四次会议在杜尚别举行。国家主席习近平此次对中亚和南亚国家的访问中的四个国家中有三个国家涉及到高铁话题。

近年来,国家领导人不只一次的在公开场合表示,中国愿意和世界各国共同发展,共同进步,欢迎每个国家都来搭乘中国发展的列车,甚至鼓励大家来“搭便车”,这样一种胸襟和底气,正是彰显了新时代中国的自信和魄力,彰显了中国作为一个世界性的大国的担当和勇气。在这样一种自信里面,中国的高铁凭借其强大的实力和技术成为中国走向世界最新、最亮眼的名片之一。

有媒体把最近几年中国国家领导人的出访称之为“高铁外交”,因为每次的访问和谈判,高铁都是作为一个重要两国的沟通桥梁和投资名片。认为是在推销高铁,是在为国内的产业找项目、“找出路”。然而,笔者认为是中国国家领导人高瞻远瞩,首先,提升了国际形象,高铁是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获得新市场能力的象征,中国不再仅仅凭借血汗苦力,而是凭借技术工程成本等多重优势走向国际。其次,增加了就业岗位,铁路建设涉及人员众多,建设期间将增加几十万个就业岗位,培训大量技术工人。最后,在建设过程中,中国高铁所拥有的900多项技术专利将进一步磨合、提升,制造业也将因此获得升级的机会。而且,中国所制造的产品可以获得更安全、更快速的运输通道,中国脆弱的能源安全可能得到加固。

所以,继中国高铁在中南半岛划出一道漂亮的“东南亚之弧”之后,中国的高铁规划更是早早的把自己的未来之路“铺向”了中亚。因为中亚才是中国陆地连接世界的枢纽和“安全岛”。有了中亚,中国的能源运输和贸易通道才会豁然开朗;有了中亚,中国才能有机会重返盛唐丝绸之路的辉煌;有了中亚,中国在全球战略的制高点和话语权才能显得坚硬和坚实。中亚就像一道强有力的杠杆,一头翘起欧洲,一头翘起中国。

习总书记也适时向世界发出了邀请,欢迎世界各国特别是睦邻友好国家搭乘快速发展中的中国“便车”,虽然高铁的推出或许只是个美丽的缩影,但是让国人骄傲的是正在日益强大的祖国,她正以泱泱大国的崭新姿态,邀请各国共筑和平繁荣的“世界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