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报道,记者从北京铁路局了解到,明天至10月7日期间,铁路客流量将达到高峰。目前,有超过80%的旅客通过互联网购票成功但是仍然没有去取票,总数已经达到285万张。(央广网北京9月28日消息)

有超过80%的旅客通过互联网购票成功但是仍然没有去取票,总数已经达到285万张,笔者就在思考,铁路部门都开始有点急了,利用大小媒体提醒广大乘客前往售票窗口换取纸质车票,为什么乘客自己却一点都不着急呢?

首先,想想铁路部门为什么担心呢?每当节假日期间,铁路的客流量剧增,铁路部门为了能安全地将每一位旅客送至目的地和顺利地度过人流高峰期做了充足的准备,相对平时对职工的服务水平和质量要求更高;其实,这一切的准备工作和付出不过就是为了“安全”和“效益”,然后能够赢得更好的口碑。但是“80%的旅客通过互联网购票成功但尚未取票”的现象着实让铁路部门有些担心,第一是因为不确定这些旅客会不会去取票,如果大量的旅客都不取票临时退票的话,结果就是买到票的人不走,要走的人没买到票上不了车,这样就会造成铁路资源浪费;第二是铁路部门是担心大量旅客上车前临时到车站售票窗口去取票,造成售票窗口拥挤,滋生出其他问题。所以铁路部门一直在提醒广大旅客提前取票,以免耽误行程。

然后,再想想为什么旅客自己不急呢?自从铁路开通网络售票服务,这几乎成为了人们出行购票的首选方式,动动手指就能轻易买到票,但是买了票为何迟迟不取呢?笔者认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乘客认为,反正有一票在手,想走就走,不走就退,取不取根本不用急。

没错,票买到了,就是换张纸的事,可是谁又理解铁路的担心呢?相对于铁路,“安全”是根本,“效益”是生命,那么285万未取车票的背后又可能滋生多少影响安全和效益的小插曲呢?说到这,笔者又想起了之前人们关于对铁路实行“梯次退票”的讨论了,笔者认为铁路部门若要安心地度过客流高峰期,减少这种“购票不取”的现象,梯次退票还得好好地实施,用一点经济杠杆作用也让乘客取票的时候积极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