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律师董正伟因2014年春运期间铁路部门统一收取20%的退票费,诉国家铁路局公开退票成本胜诉的新闻迅速占领各大媒体、网站的显要位置,一时间要求铁路总公司降低退票费,甚至取消退票费的言论甚嚣尘上。

先让我们来看两组数据。1997年12月1日起,铁路部门开始收取退票费,按照票额20%计收;2011年9月25日起,退票费下调为5%;2013年9月1日起,铁路部门开始实行现行的退票方案,即距开车48小时5%,24-48小时10%,24小时内20%。与之对应的是,2012年春运期间全国铁路日均退票25万张;2013年春运前3天,全国铁路日均退票高达46万张;2014年1月9日,互联网订票未支付率达43%,这天,全国退票、改签117万张,占当日售出总票数的13.5%。

通过以上两组数据的对比,不难看出铁路部门2011年9月下调退票费毫无疑问是为了降低那些已经买了票,但因故不能成行的旅客的退票成本;2013年9月实行的梯次退票方案,并没有改变降低旅客退票成本的初衷;而2014年春运铁路部门统一收取20%的退票费,一方面,是铁路部门维护自身利益的正当手段,另一方面,也是铁路部门为打击传统“黄牛党”和新生“占票族”的无奈之举。在笔者看来,真正有出行需求的旅客是不会随意退掉车票的,尤其在春运、暑运高峰期,一张能够返家团聚的车票是弥足珍贵的。而对于黄牛党、占票族,一个是为了牟暴利,一个是让自己有更多选择,我们完全有理由让这两种“损人利己”的行为付出代价。

笔者了解到,飞机票、汽车票、船票在发生退票的时候,也要产生退票费用,特别是汽车票,同样也实行10%、20%的梯次退票费,那么为什么只有铁路的退票费饱受诟病,其他交通工具的退票费就是理所应当呢?都说铁路这般不好、那般不行,这里不透明、那里不公开,为什么大家还是对坐火车情有独钟呢?

中国铁路承载着巨大的社会责任和担当。自1996年起,铁路客运票价已经18年未涨了,铁路货运价格的变化更是足以左右物价的变化。与之对应的是铁路部门的服务在不断完善,火车的运行速度在不断提高,旅客的旅行环境在不断优化。安全、舒适、快捷的火车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地位越来越高,选择火车出行的老百姓越来越多,自然而然的引发全社会更多的关注,公众看待铁路的目光也越来越挑剔。

火车票可以看做是旅客同铁路部门签订的运输合同,当旅客购买了火车票,铁路部门就要按照约定将旅客安全、准点的运送的到目的地。如果客流较大,图定列车满足不了旅客的出行需要时,铁路部门就要做出停开货运列车,增开临时旅客列车的决定。原本要运的货物卸车待运了,临时旅客列车的工作人员组织到位了,当一切准备就绪,大量的退票突然来了,甚至出现图定列车都坐不满的情况,请问,这个因退票产生的成本如何计算?由此产生的损失和风险由谁来承担?如果要让铁路部门单独承担,是否有失公平?

其实,一个最简单的事足以说明其中道理。每逢婚丧嫁娶、生子升学,国人会在饭店大办酒席宴请宾客,当顾客支付了一定比例的订金后,饭店就要根据顾客预订酒席的数量开始准备酒席所需食材,并推掉后面来订酒席的顾客,可是当饭店一切准备妥当,酒席却被顾客取消,请问饭店是否会退还顾客订金呢?可以说越接近预订的时间,酒店的损失越大。最终的结果就是顾客损失订金,饭店损失食材和一天的营业额,后面订酒席的顾客被迫改期,请问,这里面的成本如何计算?

所以铁路部门在特定时期上调退票费是一个企业尽力避免损失和风险,获取最大利润的有效途径,同时也在尽最大努力保护广大旅客的利益。取消“退票费”真正受益的是“黄牛党”、“占票族”,“零成本、高回报”可以让他们更加无所顾忌的占用公共资源,利用公共资源为己谋利。奉劝那些拿“退票费”、“退票成本”来哗众取宠,自我炒作的人,把力气用在思考如何有效制约“黄牛党”、“占票族”上应该更加关乎民生。(王兆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