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与安徽、江苏省政府征信机构对接,自8月28日起,铁路违章乘车旅客信息纳入地方个人信用信息系统的地区将由原来的上海、浙江扩大至安徽、江苏,其覆盖面将达到整个长三角地区。(来自于8月28日中国经济网)
在铁路运营的过程中,如何规范乘车旅客的行为,维护运输秩序,打击倒票逃票等各种违章违法行为,长期以来都是铁路方面的疥藓之疾,如今铁路部门的这一记重拳到底能收获怎样的效果,着实充满期待,又充满挑战。
众所周知,欧美发达国家为自己的公民建立了完整的信用档案,将包括逃票等行为在内的违背道德公义的行为记录在案,这些记录将影响公民在本国银行进行贷款,或者进行投资交易等行为的可信度,以此规范公民的行为准则。铁路此次的举措,很有向这个创意学习的感觉。可以预见,这样的举措是有非常重大的积极意义的,长期以来缺乏有力监管执行力的铁路终于可以找到缓解燃眉之急的良方,我们相信这个方案一旦实施,一定能在短时间内大大改善逃票行为泛滥的现象。但这是否意味着这样的方案就能够包治百病了呢?显然在这里我们还要打上一个问号。因为此举虽然国外早已有之,不过我们似乎只学了一半。
首先,所谓诚信档案,在国外它是一个全面的,完整的,宏观的计划,涉及到公民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如今我们的道德挂钩却显得非常孤立,比如说有人坐了一百次火车,只有一次逃票恰好被抓了,他就会被记录为不诚信,但另一个人坐了一百次公共汽车,次次逃票被抓,由于公共汽车行业没有诚信档案,那么无论他逃票多少次,依旧被认为是一个诚实的人,这就是不公平。其次,国外的诚信档案具有完备的隐私保护体系,不良记录可以通过公益方式消除,并且只是作为参考,而不是作为标准,还是之前那个例子,一个一向奉公守法的青年坐了一百次火车,只有一次逃票恰好被抓了,然后被记录为不诚信,那么他的一生都要背负这样的道德包袱,那么这不止是不公平,简直就是残酷。所谓铁路违章今起影响个人信用故意逃票与贷款求职挂钩,不能是一句口号,一句威慑,不能只是充当国有企业的大棒,而应当成为国民素质建设至关重要的一环。
如果有一天,当我们的公民提到诚信档案,不是露出如履薄冰的恐惧,而是表现出自豪骄傲的微笑,那我们才可以高兴地说,是的,我们做到了。这是我们想要的世界。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