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价!降价!降价!似乎每一则与铁路有关的信息最终都要被拖拽到降价这一问题上,高铁得降,卧铺得降,硬座也得降。在一些公众心目中铁路的速度必须快!快!快!铁路的服务必须好!好!好!铁路的票价必须降!降!降!最理想的状态就是飞机的速度,汽车的便捷,地铁的票价。这是对未来铁路美好的遐想,但是现在就这么苛责铁路就只是不切实际的瞎想。
至于火车票价高低的问题,其实很简单,公众比比就知道,选择同一线路,跟飞机比,跟汽车比,比速度,比服务,比舒适,比安全。条条大路通罗马,现代交通工具如此发达,为何公众对普速列车和高铁如此青睐,在市场化的竞争中公众已经用选择给出答案,选择铁路必然是觉得铁路性价比最高,这和日常购物货比三家的道理是一样的。
即使是与国外的高铁比,我国的高铁在票价上同样也有较大优势,日本和欧洲高铁的票价网上是可以搜索得到的。在与国外的高铁票价做对比时,经常会有人甚至是专家用人均收入做文章,观点无非是人家的收入是我们的多少倍,所以我们的票价就该是别人的几分之一,乍一听蛮有道理,但实际上却经不起推敲,从原则上这个推论就已经错误了。我们的高中政治课本中对商品价值就已经做过科普,商品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则以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衡量,社会必要劳动则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这里所说的现有的正常的生产条件,是指现时某一生产部门大多数产品生产已经达到的技术装备水平(这一理论出自马克思的《资本论》),简单的解释就是高铁的票价和我国的人均收入是没有必然关系的,高铁的运营和生产成本是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程度,而并非个人收入水平,非洲人民收入比较低,坐高铁难道还要倒找给他们钱吗?
至于动车冠名,作为一个市场化的企业,铁路总公司不单可以做,更应该深入的做。看看我们的周围,广告无处不在,而商家们也都在不遗余力的挖掘任何一个可以投放广告的平台来宣传自己。飞机上有,出租车上有,地铁上有,公交车上有,从宣传单到车体喷绘,从LED显示器到移动媒体平台,广告的形式五花八门。以高铁的影响力来做广告宣传是非常好的平台,这是企业产品的衍生价值,虽然现在只是简单的尝试,但高铁的广告潜力是巨大的,这个宝藏应该得以深挖。动车冠名与降价本是一个风马牛不相及的问题,但是为何这样一个简单的经营策略却招致如此多的偏见,难道是因为看到铁路赚钱而“眼红”,所以才羡慕嫉妒恨吗?企业以合法的途径创造效益,公众又何必用舆论的紧箍咒加以束缚呢?
北京地铁涨价了,作为公共交通的一个典型代表,北京地铁因不堪日益增长的成本压力而被迫涨价,舆论一片哗然,一种普遍的观点是作为公共交通就不该涨价。试想,一个部门或一个企业连生存都存在危机时,哪里还有更多的精力顾及公义事业。同样身背公益属性的铁路,如果没有经济实力作为支撑,该如何开展公义事业呢?“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公众若想得到铁路更多公益性的回馈,就该允许铁路去创造更多价值。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