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的动车组并不一定全部是“和谐号”。近日,有媒体报道称,中国联通成功冠名一趟动车组,接下来还将有企业陆续“试水”动车冠名。(7月12日中国网) 动车组冠名,引发了众多旅客、专家和网友的热议。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梦恕对放开和谐号冠名权的举措表示坚决反对,“所有中国生产的动车组都统一叫做‘和谐号’,这一品牌形象已经成功树立起来,现在却为了蝇头微利要搞五花八门的动车组名称,这严重影响‘和谐号’的形象”。 笔者认为大可不必有狼了的心态来关注列车“冠名”。其实商业冠名在现实中早已稀松平常,如电视、报纸、网络栏目冠名,如文化体育赛事冠名,如城市公共交通冠名等,甚至连清华大学教学楼也曾被冠名“真维斯”。作为一种平台,铁路部门开放冠名权的新动作,是对其固有资源的再开发,也是企业逐步走向市场的风向标。正如大多数网友表示当然能够接受,冠名的企业只要不太雷人就行。 随着铁路改革的不断深入,服务的不断提高,企业看到铁路独特的人文环境,庞大的客流能有效的拉近企业和旅客之间的联系,与之有一个面对面的接触,让旅客有一种企业就在身边的感觉,拉近企业与消费者的距离。特别是如果由于企业理念而提高了列车服务质量,不仅让旅客倍感亲切,还能把企业理念通过列车服务传达给旅客。由此可见,“铁老大”已向市场开放列车冠名权,此举是铁路部门深化改革,加快走向市场步伐的一项重大举措。 从企业不断选择与铁路合作实现借力共赢让笔者真切感到,正是长期以来,铁路部门通过不懈的努力,才会让更多的人们选择它,让百姓出行真切地感受到了越来越好,越来越贴近民众。铁路提供电话、网络订票服务;客流高峰期加开临时列车、加挂车辆,千方百计让旅客走得了、走的好;广播、电视通告、网络、微博温馨提示,全方位及时提供旅行出行资讯;亲情护送“小候鸟”返乡、为莘莘学子增开售票窗口等等,正是有了这一系列人性化的服务,才让更多企业从中看到了商机,共赢格局可见一斑。
作为国民经济大动脉、国家重要基础设施和大众化交通工具的铁路,理由相信列车“冠名”,会使企业依托铁路在如此庞大的市场中做足文章,也会让铁路在改革中拓宽思路把服务做的更好。其双赢的红利带来的便利让更多人受惠。同时“1+1”品牌定会家喻户晓,让人们入脑记心,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可想而知。(郭永良)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