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1日起,铁路实行新的运行图,大批绿色普通旅客列车走出人们的视线,更多的动车组、高铁成为铁路客运的主力。

与90后、00后不同,在80后、70后甚至60后的记忆中,有一种特别的存在,那就是“绿皮车”。说起“绿皮车”,也算是历史悠久了。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火车几乎是中国人唯一的远行工具,仅仅5万公里的铁路线路却像人体中密布的毛细血管般连通着五湖四海温暖着人们的心灵。那时的火车都是绿色的,这是源自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对苏联“老大哥”的模仿,同时也是一种战时审美遗留,“绿皮车”的称谓由此而来。而在那时,绿色也代表着希望和力量。

记忆中的“绿皮车”,总是人很多,票价也很便宜。因为车速慢,所以“绿皮车”停站很多,几乎是站站都停。不管是大站还是小站,只要有车站,只要线路经过,就有“绿皮车”的身影。不同于空调客车,“绿皮车”冬天要靠烧锅炉来取暖和供应热水,夏天里摇摇欲坠的风扇和窗外的清风是大闷罐中人们唯一的慰藉。即使如此,在建国初期,火车也属于有钱人才能坐的起的交通工具,也是人们远行必要的手段。那时的人们,出门带着干粮和水,背着要给亲人带的物件,挤上火车去看望远方的亲人。虽说车厢里满是人连下脚地都没有,但人们的心是富足而欢乐的。老乡们亲切地唠着家常,谈谈今年收成如何,说说日子过的怎么样,心里满是期待和希望。

那时的车厢没有现在的列车舒适,那时的列车也没有现在那么多的设备,那时的车厢充斥着列车的轰鸣声,那时的经历是记忆中的珍宝。回想起那些年一起挤“绿皮车”的经历,也许我们都曾因为人太多不能从车门上车而从车窗爬进去,也许我们都曾被父亲扛在肩头上车,也许我们都曾尝过因为买不到坐票而一站十几个小时一直到到站,可我们依然傻笑着和同学有说有笑。“绿皮车“承载了我们太多的不寻常的经历,它始终像勤劳的耕牛,默默地在钢铁天地中穿行,为人们带来幸福和快乐。

如今,记忆中的“绿皮车”已经渐行渐远,最初的“绿皮车”已经退出历史舞台,留存下来的大多是经过改造的、设备更加完善、乘车环境更加舒适的车辆。从严格意义上讲,我们所说的“绿皮车”大多为20世纪90年代之前建造的,由于年代久远所以大部分车辆都年久失修,油漆剥落,墙板开裂,车门关不严,车窗打不开。有的车厢电扇不转,电灯不亮,管路不通,洗漱池、便器破损,地板塌陷。即使如此,由于票价低廉,停站多,可以开窗,“绿皮车”对于低收入者以及一些摄影、旅行爱好者来说,也是颇受欢迎。

其实,“绿皮车”走出人们的视线是必然。事物总是要不断发展前进的,这样才能符合历史规律。时代在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提高,对于衣食住行的要求自然也在提高。而那些设备老旧不齐全,环境较差的“绿皮车”显然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对于始终坚持“人民铁路为人民”的铁路部门来说,淘汰“绿皮车”更换更加先进的车辆是更好地服务旅客的必要手段。但是一些人危言耸听,认为铁路要“增动减普”,将“绿皮车”的消失归结为铁路不顾低收入者利益,要用动车来赚钱,是没有道理的也是没有依据的。新的运行图中并没有减少普通旅客列车的对数,相对还有所增加。同时铁路部门还提高了列车等级,这样就意味着同样的价格旅客享受的却是更高质的服务,如此一来又怎会有铁路“见利忘义”一说呢?

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绿皮车”终将远去,但是它们所承载的那些珍贵的记忆,永远不会改变,一如天空中的繁星,即使遥远依旧是视线中最耀眼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