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铁路系统大刀阔斧地进行组织实施货运改革的同时,隶属于各个地方铁路局的非运输企业也开始改变以往“等米下锅”的局面,积极“找米下锅”。加强市场调研、拓展更符合市场的新业务、创新技术更新设备、调整产业结构、关闭亏损业务……铁路非运输企业开始真正融入市场。(《北京商报》6月10日讯)

今年以来,我们发现隶属于地方铁路局的非运输企业在开拓市场之路上纷纷探索、连连出招,似乎一夜之间,以往等米下锅的一众铁路“子弟”,纷纷转变作风,放下架子,开始找米下锅了。于是乎,在铁路市场化改革变形计中,又添“找米”一幕。那么,究竟此幕变形计能否成功?它又会为铁路发展带来什么?在此,笔者仅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首先,铁路非运输企业性质决定自身转型。铁路非运输企业,虽然挂名铁路,但并不归属于传统意义上的铁路系统,属于非主营单位。在原铁道部一分为三后,铁路市场化改革方向已十分明确,虽然现在18个铁路局依然以“路局”的形式存在,但随着改革的日益深入,“路局”这种形式不可能一直存在,相对的,作为非运输企业的铁路“子弟”,也就不可能一直依附于铁路、依附于路局。这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逼着铁路非运输企业转型。

其次,铁路负债促使铁路“子弟”转型。目前铁路负债已经高达3万亿,如果在经营管理上,还走以往计划经济的老路,一切依靠国家,迟早会资不抵债、万劫不复。再加上这两年整体经济形势不是很好,铁路运输收入并不乐观,这也就促使各地方铁路局在巨大的经营压力之下,纷纷选择加速非运输企业转型。

再者,“子弟”转型有助于铁路整体转型。众所周知,铁路正在向市场化转型,作为一个企业首先要考虑的就是经营效益。为了提高经营效益,早在铁道部时期就提出了“多元化经营战略”,经过多年的发展,铁路非运输企业包含了交通运输、批发零售等十多个行业,规模不容小觑。郑州铁路局数据显示,2011年该局非运输企业完成营业收入238亿元,高于228亿元的运输收入规模。因此,从这个角度看,让铁路“子弟”企业先去“找米”,对铁路解决负债问题,向市场化企业转型有着积极地作用。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此次铁路“子弟”的自发“找米”,不论是对正处于改革关键期的铁路,还是对于非运输企业自己本身都是一次积极地探索与尝试。至于变形效果如何,我们还是静观其变为好。(程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