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今年端午节小长假的临近,无论是电视、报纸、广播等传统媒体,还是网站、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关于“铁路”、“火车”的新闻和消息铺天盖地、接踵而来,不管铁路人乐不乐意,注定要站在舆论的峰口浪尖,是众口铄金,还是引领风潮,就看铁路人的实际行动了。

那么,在这个“注意力经济”盛行、新媒体方兴未艾的时代,究竟“铁路”两个字有什么魅力能“吸睛”,能当仁不让的上头条呢?这里或许值得新闻传播专家好好研究、大书特书,站在一个平头百姓、一位普通乘客的角度上,个人觉得可能有三个原因:

一是人文情怀。众所周知,我国人口资源分布、经济发展不均衡的特点,春节及各个“黄金周”、节假日都是一票难求,火车从来不愁没有人坐,而火车就像一个流动的“编辑部”,各种旅途故事随着新媒体的发达而广为传播,开到哪,新闻就跟到哪。况且,当前节假日出门旅游已成为越来越多中国人的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而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选择乘坐火车出行的更应该是主流,“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上头条还难吗?

二是新闻话题。去年“两会”后,拥有“公检法”的“王国”——铁道部撤销了,铁路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实施了政企分开改革。客观而言,这一年来铁路行业取得了显著成绩:铁路营业里程突破10万公里,其中高铁运营里程突破1万公里;积极推进客货运输改革,加大铁路走向市场步伐;铁路建设掀起高潮,2014年铁路投资总额将增至8000亿元以上……又如近期来以“高铁”为代表的铁路新闻,就是一座挖不完的话题金矿;充满话题的节假日来了,“上头条”还远吗?

三是传播渠道。人们似乎有一个印象,此前时常成为舆论热点的“铁老大”只会埋头苦干,拙于应付媒体和公众。于是,“铁老大”成了社会舆论的“出气筒”,“告铁路”也成了一些“网络红人”的出名捷径。或许是“久病成良医”,或许是痛定思痛,近年来铁路在宣传上进步显著。仅举一例,今年春运铁路大力推行信息化服务,有效运用官方微博、微信等载体,一方面为铁路赢得了民心和民意,另一方面又契合了当前新闻传播的特点和规律。且行且进步,“上头条”还怕吗?

不过,比起著名歌手汪峰争上新闻头条的“曲折历程”而引发社会大众群起戏虐、调侃,“铁老大”倒是淡定得多,处之泰然、宠辱不惊,一副“你见,或者不见我,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的风范,就冲这点,可对铁路人赞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