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日前从中国铁路总公司官方微博获悉,第33届巴山运动会顺利召开了。一直很疑惑为什么在一个深山小站举办的运动会,能够坚持三十多年不停步,一棵职工体育活动的幼苗,能够成长为参天大树。得益于她真正契合了巴山铁路职工和当地群众的需求,人们的热切期盼和积极参与,赋予了它强劲的生命力。

巴山这个深山的小火车站,地处襄渝铁路中段、大巴山腹地,这个偏远站区在1978年组建之初工作条件十分艰苦,养路工们长年在隧道里工作,一个个脸色煞白,腰肌劳损、风湿病等已开始在这些年轻人身上滋生。生活条件更不用提,职工用水要到几里外的小溪去挑,吃粮要到几十里外的小镇去背,吃菜要到上百里外的县城去买,文化娱乐更是无从谈起。怀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渴望,职工们自己动手一鼓作气开始自建体育活动和文化娱乐活动场所。他们移石运土,在河滩上平整出半个篮球场,劈开废旧枕木做成篮板,上山砍来竹子做接力棒,背来沙子把小院改造成田径赛场。从1981年11月第一届职工运动会召开至今,已经成功举办了33届。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地开展活动,职工自愿参与,加上和谐包容的开放性活动方法,巴山路地运动会规模越来越大,吸引当地的乡政府、中心小学、驻地武警部队,都汇入了运动会的洪流。运动会比赛项目、活动内容和方式上每一届绝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办的一年和一年不一样,特别是当地政府、学校以及村民的参与,使得运动会的内容更为丰富,形式更为新颖,带动了除巴山运动会之外的日常其他文体活动的开展。

从篮球、乒乓球、象棋到跳绳、拔河、跳棋以及能体现铁路职工特色的扛枕木和积极鼓励村民广泛参与的背背篓,都是在从项目上不断赋予运动会以新的内涵。运动会发展到现在的规模,竞技的成分已经很淡化了,而观赏性、娱乐性、趣味性和职工群众的广泛参与才是真正的宗旨,职工体育活动真正成为群众性的活动。

运动会虽小,五脏俱全。2003年开始有了红旗方队、开幕式文艺表演,铁路女职工的健美操、当地村民的 “原声态”山歌、小学生的舞蹈、武警战士的擒敌拳等,使运动会一年比一年多姿多彩。

33年来连续举行的站区路地群众运动会,融趣味性和竞技性为一体的运动会,既是体育的比赛,又是友谊的桥梁,更是成为常年生活在这里的铁路职工和周围村民相互学习、交流、增进友谊的平台。

巴山路地运动会使巴山职工拥有了健康的体魄、乐观的精神,拥有了对事业的忠诚和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与追求,形成了 “无私奉献,艰苦创业,拼搏进取,坚定乐观”的巴山精神。正是这种深植于巴山职工骨骼和血液中的精神动力,使他们创造了巴山路地运动会和巴山精神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