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1日,央视《焦点访谈》播出了春节特别节目《春运的路》,介绍了中国铁路史上第一次春运——1954年的马年春节。春运由此诞生,延续至今。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一个万家团圆、共享天伦的节日,谁不想回家欢聚,谁不想举杯畅饮,但是为了一列列火车顺利到达,为了让车上的旅客平安返家,铁路工人主动放弃与家人的团聚,无私奉献,毫无怨言,始终坚守岗位,确保春运安全畅通。

据央视《焦点访谈》介绍,1954年以铁路为主的全国春运旅客人数日均只有73万人次,远低于今年的铁路发送量日均几百万人次。但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春运人数在不断增多,当时客车数量少,不少地方把货车也就是俗称的棚车或闷罐车变成了客车,票价减半。当时的春运,不但棚代车条件差,无水无厕所,就是当时最好的绿皮客车条件也很有限。白开水卖一分钱,茶水两分钱,吃饭都是旅客自己带,旅客挤在车厢里也没有怨言,有的只是坐上车回家过年的美意。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努力,国家投入大量的人力物理,加快发展步伐,建设铁路新线、高速公路等,从之前以铁路为主角的春运,变为如今的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等多个交通工具共同演奏的大合唱。虽然春运的人数近年来一再增加,但铁路交通航空运输的能力也在迅速增加,春运的整体情况比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有了很大改善。然而,大多数旅客还是选择铁路回家过年,据统计,2014年春运以来全国铁路累计发送旅客9479.2万人次,同比增加1190.1万人次,增长14.4%。今年的铁路春运,相比60年前的1954年马年春运,条件好了很多,如今的高铁、动车、临客的开行,各火车站的亲情服务、铁路志愿者时刻坚守岗位帮助有困难的旅客排忧解难。

回首60年的春运,铁路的发展我们有目共睹,从40km/h到如今的200~250km/h,从缺少客车用棚代车代替客车到空调客车再到如今的动车、高铁,从火车上收费的白开水到现在的免费白开水,火车上就餐等,这些越来越多的人性化服务,充分体现了铁路部门亲民的一面,让更多旅客更加舒适、快捷、安全出行。(王宇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