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元月16日,中国铁路春运正式拉开帷幕。新一轮的“人海大战”。新一轮的国人“大迁徙”轰轰烈烈开始。
从新闻里了解到,今年约40天的春运期间,全国仅铁路、公路的客运量就将达36亿人次。这个规模,相当于欧洲、非洲和美洲三大洲的所有人,那么拥有怎样的力量才能够挽住万千游子的匆匆脚步,改变客流变化的峰谷无常,保持中国运输业的常态平衡?
这些年来,我们不断通过上浮票价、提高车速、增加运力、鼓励加班加薪等来缓解春运压力。但事实证明,这种单纯的市场手段,已很难改变春运困境。甚至,有些如上浮票价等手段还引起了群众的强烈不满。越来越多的人认为,不管你怎么调控,该走的人还是要走的,因为,在春运这种供不应求的市场表象背后,有着很深、很复杂的非市场因素。
千百年来,以长幼有序、和睦孝慈为显著特征的伦理文化,以语言饮食、山水建筑为主要内容的区域文化,以生命归属、恋土恋“根”为重要表现的乡情文化,在长期的封闭中交汇成每一个中国人关于“家”的全部内涵。这是一种文化的积淀,也是一种历史的传承。今天,当代人恋“家”的情结,并没有因文化融合和全球化浪潮的冲击而有所减弱,相反,它在民族主义的高扬中愈加浓烈,愈加炽热,也愈加难以抗拒。最直观的表现,就是每年春节前后这些再大困难也阻挡不住的、归心似箭的脚步。春节、回家,成了每个在外工作人员心中挡不住,抵不住的盼望和动力。
而这时,由于铁路的拥有特殊性质和较强的关注度,每到春运,议论,评论,讨论铁路春运的话题就不断涌出,有赞扬的,有说好的,有批评的,有埋怨的。但不管怎样,我们现在从任何一个角度去观望春运,映入我们眼帘的仍旧是那些铁路单位和职工们的温馨服务。我们不能单从一张买不到的车票就对铁路埋恨在心;我们不能因为一个订票电话打不进去就对铁路说三道四;我们不能因为12306网站一时打不开就对铁路痛恨欲绝。我们应该静下心来认真去看待这个问题。春运期间,我们到底知道不知道有多少旅客要乘坐火车回家,而火车的数量在一定时间内一定是有限的,春节一个特殊时期内人员暴增,造成铁路票做供不应求,绝对在情理之中;在一个特定时间段内,也许百万人同时拨打订票电话和登录12306网站,试想一下,哪个服务平台能绝对保证顺利满足人们要求。我们在不断评论铁路各方面不足时,能否去感触铁路不断进步和改变的那美好适合,必定,铁路更多的是圆了千家万户的团圆梦。(邵旭华)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