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6日,2014年的春运大幕正式拉开,据国家发改委初步预测,今年春运客运量将达到36.23亿人次,比上年增加2亿人次。截至2013年底,中国高铁运营里程突破1万公里,逐步走向成熟的高铁网络正努力为一年一度的春运“解渴”。(中新网11月16日)
近年来,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工作节奏的加快,旅客对出行的标准和要求也相对提高,人们在交通方面的支出比重越来越大,出行过程中的“舒适度”成为旅客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具备快捷、便利的高铁无疑成了诸多旅客出行的首选交通工具。
一般而言,每逢节假日尤其是在“春运”期间,高速公路都会出现时段性拥堵。尽管国家采取免费通行的政策进行舒缓,但仍然无法避免“堵车现象”。而民航机场离市区距离较远,倘若再遇上雨、雪、冰、冻等极端恶劣天气影响,还可能导致航班延误造成的大面积晚点,这一系列不确定因素都会让归心似箭的旅客心有余悸。
而作为“大运量、高密度、公交化”的高速铁路受环境影响小、正点率高、系统设备性能可靠,大多数高铁车站与城市地铁紧密相连,较其他出行交通工具而言更具便利优势。另外,高铁座椅舒适,车厢宽松,走行性能好,运行非常平稳,车内现代化硬件设施一应俱全,每个座椅都有电源插座,可以随时接打手机和上网聊天,因此无论“春节”回家过年还是外出观光旅游,高铁出行都受到广大旅客朋友的普遍欢迎。
据了解,今年“京哈高铁”首秀当日上座率达到100%,“京广高铁”一年运客近亿,高铁运输正在从“配角”向“主角”转变。根据我国《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到2015年年底,中国将建成42条高速铁路客运专线,基本上形成以“四纵四横”为骨架的全国快速客运网,总里程将超过16000公里,届时,脱颖而出的高铁将大范围影响我国的交通运输格局。
寄希望于更优质的乘车环境,是人民群众“消费观念”转变后的朴素表达。“消费观念”的转变既是对出行条件改善的迫切需要,也是对生活美好的追求向往。未来随着我国高速铁路的不断延伸,越来越多的乘客将倾向于便捷、舒适的高铁出行。高铁与之而来的“个性化”服务,也会给我们的出行路径和生活方式预留更多、更大的想象空间。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