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高铁外交”可谓好戏不断,10月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出访东南亚时,促成了中泰“高铁换大米”,11月25日又同匈牙利和塞尔维亚总理在罗马尼亚共同宣布,三国将合作建设连接贝尔格莱德和布达佩斯的匈塞铁路。
“高铁外交”能够成为中国外交新名片,让中国制造高调亮相海外,并在世界范围内刮起一场“中国高铁旋风”,其信心源自内生动力。我们不仅拥有全世界最大规模以及最高运营速度的高速铁路网,还承揽了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铁路建设项目,其中不乏有美国这样的装备制造业大国。高铁外交的背后,是中国装备制造业整体实力的提升,它向世界表明:以高铁为代表的“中国制造”正在崛起。
还记得2009年的美国《时代》周刊,竟将深圳的4位农村打工妹选入影响世界的一组人物中,其当选理由是:中国制造得益于成千上万来自于农村的新兴产业工人。这就过去国际市场对中国制造的普遍印象,只有低廉的劳动力、微薄的出口利润和处于产业链低端的尴尬地位。随着市场的发展和中国经济全球化,来自农村的低价劳动力优势,在面对印度、越南、泰国等东南亚国家的同类竞争下已大幅度减弱,特别是背负国内资源与环境要素的双重压力,以及不断上升的国内劳动力成本,中国制造要向高端高质量挺进,真正成为出口强国和制造强国,是中国经济转型发展面临的现实课题。
要摘掉低端产品及来料加工的“帽子”,就需要添加上自主创新、转型升级的新标签,而具备世界先进水平的“高铁”,无疑是新标签的生动案例,它反映出中国制造业正在从成本优势迈向高层次的技术创新与品牌塑造。从世界产业发展的历史进程看,真正一流的产业和企业追求的是标准制定者的位置,中国高铁正是在拥有“标准”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从最初引进先进国核心技术,到如今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并获得946项高速铁路相关专利授权,十几年间,中国高铁通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形成了世界先进水平的高速铁路技术体系,并不断加快参与国际竞争的步伐,以高质量、低成本的竞争优势获得广阔的海外市场。
可以预见,在中国经济转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的关键时期,以中国高铁为代表的“中国制造”将承接和引领“中国速度”驶向新的轨道,让全世界感受中国制造新风。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