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日,李克强在与罗马尼亚总理会晤期间,决定在修建罗马尼亚高铁方面进行合作。当天还与匈牙利总理欧尔班和塞尔维亚总理达契奇共同宣布,合作建设连接贝尔格莱德和布达佩斯的匈塞铁路。与多位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时李克强亦大力推介中国装备,表示中方愿与有关国家一道,将铁路合作打造成中国与中东欧合作的新亮点。(11月28日中国新闻网)
近日,“高铁外交”这个新兴词语风靡全球。有媒体分析称,“高铁外交”是一张中国名片。通过“高铁外交”,“中国制造”高调亮相海外,国际市场掀起“中国高铁热”。有香港媒体指出,在中国这一波的外交攻势中,“高铁外交”正在凸显,甚至可以与“乒乓外交”、“熊猫外交”相媲美。“高铁外交”成中国名片频频亮相国际舞台,底气何来?
首先,底气来自全球正步入高速铁路发展的黄金年代。有需求才有市场。据媒体报道,按照各国高铁发展规划,预计到2020年,世界高速铁路总里程将超过5万公里,未来7年由此带来的高铁直接投资将超过1.1万亿美元(近七万亿人民币)。如果按全产业链的增加值计算,高铁发展对世界经济的带动作用则更为巨大。当今,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给世界经济带来的重创尚未痊愈,各国都在积极探寻解决经济困境的“妙招”和走出经济“泥潭”的动力。众所周知,铁路尤其是高铁是一个庞大的产业体系,建设铁路可以带动上下游数百个相关产业,解决数千万人就业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铁路绝不仅是一种交通方式,而是一个重要的经济增长点。由此人们当不难理解,为何近一两年以来,美国、俄罗斯、巴西等国纷纷制订了规模空前的高速铁路发展计划,形成世界高铁建设新浪潮。
其次,底气来自中国崛起势不可挡的雄心和决心。历经30余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享誉全球的“世界工厂”。与此同时,伴随着中国的崛起,世界发展潮流的改变,中国不仅将高速铁路伸延到了国外,甚至越过海洋开始打造世界规模的高速铁路网。据媒体报道,截至2010年底,中国已和5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高速铁路合作关系,总合同额达260亿美元。从努力消除甬温线动车事故造成的负面影响,到高铁“走出去”成为国家战略;从东南亚国家婉拒日本协建铁路网的“好意”,到中、泰、老三国签署合作协议,修建连接三国的高速铁路;从第七届世界高速铁路大会2010年12月7日-9日在北京召开,到今年10月12日中国高铁展在泰国曼谷开幕……中国实现从“8亿衬衫换一架飞机”到“高铁换大米”的华丽转身,让世界见证了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魅力。
再者,底气来自中国高铁是名副其实的民族品牌和外交名片。客运高速化是世界铁路发展的趋势。20世纪中叶以来,世界铁路以高速客运为突破口开始了新一轮的复兴。高速铁路的问世,使一度被人们称为“夕阳产业”的铁路焕发了青春,出现了新的生机。中国高速铁路的建设始於1999年所兴建的秦沉客运专线。2008年8月,中国第一条正式运营的高速铁路京津城际高速铁路开通运营,开启了中国的高铁时代。经过10多年的高速铁路建设和对既有铁路的高速化改造,中国目前已经拥有全世界最大规模以及最高运营速度的高速铁路网。据有关数据显示,目前,我国高铁技术具有完全的自主知识产权,已获得946项专利,其中公务工程技术、列车制造技术、列车控制系统、系统集成技术等方面都已经走在国际前列。这是100多年来中国惟一整体技术水平领先世界的行业。中国高铁从最初的核心技术全靠进口,到如今拥有多项专利和世界领先技术。十几年的技术积累和大规模应用赋予了中国高铁参与国际竞争的资本与实力,中国铁路依靠相对高质量、低成本的竞争优势已在世界上赢得了口碑。此番李克强总理引领“中国制造”抢滩欧洲,让中国高铁开进“欧洲心脏”,完成了一次漂亮的逆袭。因为事实上,中国高铁技术最初是从欧洲引进,在吸收、消化基础上成长起来的,且结合了中国自己的创新。李克强此次访欧道出心声:“中国制造”已经风靡全球,“中国装备”也在走出国门,必将享誉世界。
世界已经见证了中国铁路人所创造的世界高速铁路发展最快、运营里程最长、运营时速最高、在建规模最大、拥有系统技术最全等无数个世界第一的奇迹,世界还将继续见证:伴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高铁外交”好戏不断,精彩连台。(李桂启)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