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每日电讯报》网站11月3日刊登了伦敦市长鲍里斯·约翰逊题为《中国历时两年完成高铁建设,不要让工党使我们的高铁项目“脱轨”》的文章。文章称,这条从北京到上海全长813英里的高速铁路,沿途经过多个新建的漂亮的大理石车站——整个项目历时仅两年!这是英国政府空谈高铁2号项目的时间,两年间英国政府花费数亿英镑进行设计、协商、规划,却到现在还没有铺设铁路。(参考消息网整理 11月5日)
中国的高铁“速度”给了英国市长一个个“神奇”。现在,正是我国高铁“扬名出海”进行时。技术、安全性和成本的“三角”优势奠定了中国高铁牢固的竞争地位,高性价比成中国高铁角逐国际市场的竞争亮点。
中国经过多年的技术积累,通过不断学习和借鉴世界先进高铁技术,从主机到工程制造、从通信信号到电气设备等方面都已取得很大突破;2013年以来,随着宁杭、杭甬、盘营高铁以及向莆铁路的相继开通,中国高铁总里程破万,长沙高铁站四年前还是人迹罕至,如今,其每月客运量已接近中国国内航空业的两倍之多。在成本上,中国高铁建设造价只有海外同行的1/3到1/2,越南国会于2010年6月否决了日本新干线技术修建河内-胡志明市高铁线路的方案,理由是造价超过越南国力承受限度。如果采用中国技术,造价几乎只有新干线的一半。
两年,是想象一座“空中楼阁”,还是建造一条数千公里的高铁予民便利,英国市长给了我们恰如其分的答案。现在,全球铁路产业正处于积极向上的态势,高铁建设这块“大蛋糕”吸引着各国“磨刀霍霍”。被视为“主角”的中国高铁如果只为眼前的“红火”而忽略可持续发展的长远战略,那就是搬起石头砸自家招牌,令积累下来的“高铁声誉”毁于一旦。所幸的是目前看来,我国的高铁在进一步开发更为先进的核心技术的同时,坚持着稳中求进的步调,运用高性价比的竞争优势巧妙地在国际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走的是一条可持续发展的中国传统式道路。
北京同仁堂就是这样中国传统式步伐的代表者,自清康熙八年创立伊始,过三百余年的实践与创新,将中医文化传承至今。在2000年10月实现国内首家A股分拆成功上市,同时涉足生物工程领域与进入国际主流市场。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品牌形象与价值取向。
中国高铁也应承中国传统,继续走着具有生命力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始建至今,十多年以来,中国专注于高速铁路建设和对既有铁路的高速化改造,在潜移默化中,逐渐成长为全世界高速铁路系统技术最全、运营里程最长、运行速度最高、在建规模最大、集成能力最强的国家。一直在反复切磋中的中泰合作模式如果得到认可,也应步步为营,逐步扩散到与其他国家的合作模式当中,建立起中国的“高铁”世界信任度,巩固中国高铁的世界品牌地位。
和平的世界环境下,各国“软”“硬”实力的竞争愈演愈烈,中国高铁的机遇不可失,抓住机遇之后参与的市场竞争,应在高瞻远瞩的长远战略计划指导下,继续保持中国传统式可持续发展。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