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8年京津城际铁路通车后,美国、俄罗斯等国家提出借鉴或引进中国高铁的意向,到今年11月4日阿根廷签订我国811节约9000万美元的城铁车厢采购合同。短短几年内,中国高铁从“引进、消化、吸收”的起步阶段迈向了“输出”阶段,带着“中国制造”标签的中国高铁已在全球悄然掀起了一场“中国高铁潮”。

从1825年英国修建世界第一条公共服务铁路算起,至今铁路已有近200年的发展史。铁路一直以它运量大、能耗低、全天候等技术特征而被全世界广泛推崇,同时也作为陆路运输的“老大”在各种运输方式中占据绝对主导的地位。如今的高速铁路更以其安全、快速、准时、舒适、节能、污染少等方面的显著优势博得社会大众广泛支持和欢迎,引领了当今世界铁路发展的二次繁荣。

其实,就在2010年10月26日,运行时速达350公里的沪杭高铁开通的那一刻,中国高铁从引进、吸收到创新、提高,就已经完成了“追赶”到“引领”的华丽转身。无可厚非,中国正以前所未有的迅猛势头,全速跨入引领世界的“高铁时代”!紧接着,同年12月3日,中国南车研制的“和谐号”380A新一代高速动车组最高时速达到486.1公里,至此,中国高铁再次刷新世界铁路运营试验最高速;而2010年12月12日中国北车首批6台全球窄轨线路功率最大机车运抵新西兰,是我国自主创新内燃机车首次出口发达国家。此时的中国高铁已经掌握了集设计、施工、装备、制造、列车控制、系统集成、运营管理一体的高速铁路承载技术,而高铁给中国经济带来的机遇是有目共睹的,凭借着诸多优势,中国高铁已经用它的实力吸引了众多国家元首和政府领导人抛出“橄榄枝”。

有人会发出疑问,中国高铁技术最初就是国外引进的,其实,大家不知道的是在京津城际上奔跑的列车虽然外观看起来和国外的车型无异,但实际上,为了增加载客量,适应客运专线与既有线互通的中国国情,国产动车组的车体宽度从国外常用的2.9米增加到3.3米,而这短短的0.4米带来了系统动力学、轮轨关系、牵引功率等一系列变化。当初这一想法刚一提出,便被外国专家认定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中国,很漂亮的完成了。

笔者了解到,当初为了尽快掌握高速列车的技术,北车集团唐车公司投入了7.5亿元进行工业化改造。仅3年的时间,唐车公司就自主研制出了铝合金车体宽3.3米的中国首列时速350公里动车外国专家认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京津城际铁路上被逐一完成:世界高速铁路建设史上首次大面积铺设无砟轨道,全部板材、扣件都以毫米计算精度;为了防止震动,轨道板下面需要填充混凝土,外国专家的配方只能延展1米多,而中国人可填平5到6米;外国封锁技术不卖给我们高速列车的综合监测车,铁科院就领衔自主研发了世界第一辆时速250公里的高速铁路综合测试车。而这些“中国制造”都是足以令外国人所瞠目结舌的,并且拥有了完全自主的知识产权。

可以说朴实中国人倾情打造的“中国制造”必将席卷全球,这不仅是全世界的需要,也是所有中国人期待已久的共同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