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由清河城开往北京方向的几趟列车的票价出现了在十一前后票价不一致的新闻。十一黄金周,火车票很自然的成为了“香馍馍”,因此这条新闻的出现真的是一石激起千层浪。
   自从铁路改革以来,火车票必然涨价的舆论一直没有停过,公众对于铁路的改革方向也是充满质疑。这次票价前后不一致的出现被社会舆论无限放大:火车票涨价了,铁路走市场化的道路就是变相的涨价,换着法子增加收入,最后还是大众出钱买单。
   其实,这次事件完全被误读了。此次国庆票价不一正是节前车票打折,节间票价恢复的正常票价调整。少部分人只片面地看到票价“涨了”,没有看到票价是先将再恢复的整个过程。
   票价的涨落调整关系到每个出行旅客的切身利益,同时也是市场化的必然结果。市场化体制下,票价需要根据供需关系进行调整,淡季打折,旺季恢复甚至涨价这也是规律。人们不能片面的看到涨,要更多地关注后面的市场化运作规律,理性看待票价的涨落。市场决定票价,这才是铁路改革的最终走向。
   “货运改革”,“阶梯票价”,“车票全国通退”,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正是铁路部门的不断创新,不断保障旅客的利益的体现。无论怎么改革,铁路的公益性都不会改变。正因为人们关注铁路,关心自己的切身利益,所以误解在所难免,铁路部门也要理性面对公众的这种误解,通过各种改革,保障旅客的切身利益,倾听民声,为旅客出行提供便利和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