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日,中国又一条高速铁路——向莆铁路开通运营。至此,中国高铁突破了1万公里。从2008年8月1日,中国第一条时速350公里高铁京津城际开通至今,短短6年,中国高铁经历了飞跃、事故、停滞,人们也从排斥、不安到接受。(9月26日  新华网)

高铁从诞生之初就受到了众多的关注,原因不外乎有两点:一是它的速度以及速度所带来的经济上的效益和发展上的无限潜能;二是它对我们周围环境以及自身健康的影响。在众多言论中也形成了正反两派,支持高铁的举出了高铁所催生的经济以及同城效应等实例,反对的举出了高铁对人体的辐射以及高铁票价过于“贵族化”甚至是它带给铁总的巨额负债作为依据。双方在理论上面都占有一席之地,笔者以为高铁究竟是造好还是不造好或许事实可以说明一切,那么在这一万公里的高铁里我们都看到了哪些事实呢?

其一,拯救了上百个钢铁企业以及水泥生产商,许多产能过剩的生产企业实现了复苏,经济得到了回暖。近日中国铁路总公司发布了2013年1至6月份全国铁路主要指标完成情况。数据显示,上半年铁路固定资产投资为2159.31亿元,同比增加21.5%;其中基本建设投资1869.72亿元,同比增加25.7%,这组数据说明铁路投资正在稳步增加当中,既然铁路要建设自然少不了钢铁生产商、水泥厂的加盟,对于这些产能过剩的厂家来说是一件好事。另外,高铁投资增加了购买机车的数量,诸如南车、北车集团制造动车产能过剩的问题也得到了有效的解决,特别是城际线路的开通以及高铁新线需要大量动车投入使用充分让这些动车生产商有了出路。再者,一些小企业诸如装饰企业,因为出口效益不好,一旦动车大量投入势必需要这些装饰企业来帮忙,从而让小企业也能够逐渐复苏。

其二,创造了上万个就业岗位,在最难就业季里铁路总公司公开招聘犹如“雪中送炭”。对于我们年轻人来说,特别是近几年毕业的学生来说社会上的岗位已经没有多少,国企、机关又何等难以进入,民企岗位需求量不断下降,创业的机会也不如前几年那么多了,因此一份稳定的工作已经成为大多数人的奢求。今年上半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为699万人,比去年增加19万人,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复杂严峻,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但在西南交大近几日举办的双选会上,招聘单位纷纷出手“抢人”,双选场面火爆。(9月13日  新浪网)铁路由于近些年来人员招得不多导致新老交替出现了一些失衡,许多老职工退休后其所在岗位竟然无人顶替,因此铁路在这两年广开门路仅仅上海局招收的应届毕业生就有上千名,算上整个总公司预计有万余名。如此庞大的数量对于学生来说是再好不过的,能够进入国企工作让许多愁眉不展的学生露出笑颜。另外,由于铁路建设使得许多民企复活,间接的增加了民企岗位数量提高就业机会,有效的缓解了就业压力。

其三,打通了各个经济圈的“壁垒”,促动了双城时代,加快了同城效应,各个地区之间有效的连接在一起,形成由区域发展进化到全面发展的新时期。随着高铁逐步向内陆建设,许多地区连接成了一片,比如向莆铁路将来就会成为中部与东南部交流的窗口,将来有一天或许会有人住在中部地区工作在东南,因为对于他们来说距离的问题已经被速度巧妙的解决,就好比南京到杭州的杭宁高铁开通,让许多人住在南京工作在杭州不是梦想,一些人甚至早上去杭州上班下午坐高铁回南京,因为杭州到南京的距离只有一个小时差不多也就是喝一杯茶看会报纸的时间,时间上的节约让经济逐步连接进而扫清各地之间的障碍,为今后的发展夯实了基础。

笔者以为,上万公里的高铁让我们看到了无数企业又开始复苏,就业最难季似乎已经不是最难,双城时代已经就在我们的眼前。无论怎样,高铁带给我们生活上、工作上的变化是永远改变不了的,我们每个人心中所承载的对未来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中国梦的美好憧憬已经逐步透过这万里高铁显示出来,或许不久的将来万里高铁也会像万里长城一样在人们的心中永不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