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车大多数人都坐过,可对于很多人来说,提起铁路,除了供旅客进出的火车站、窗口售票员和扫扫卫生、到站开门的列车员,其它都一无所知。也难怪,其实大部分铁路的工作都是远离大众视野,低调地完成在无影无形当中,能被大家所熟知的就是几个客运的窗口工程,很少有人去关心火车是怎么运行的,铁路是怎么保养维护的,很多人甚至对单线铁路上的火车为什么不会撞车感到非常不解。像上面这张图上成百上千人一窝蜂地依靠原始人力去推着钢轨,抬着水泥轨枕来完成一项大型施工的做法,身处这个时代的大多数人,真心表示不理解。

在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科技貌似无所不能,不管什么事,只要用上科技,似乎总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海底隧道,跨海大桥,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在今天,一个个都变成了现实。区区简单的更换几组铁路道岔,就当真无计可施,非得动用这成百上千的人在这穷卖苦力?为什么不用科技,为什么不上机械,一台机器有时可以抵得上几十上百人,怎么在科技水平如此发达的今天,铁路居然仍沿用着原始落后的“人海战术”?

其实各位有所不知!

由于我国铁路点多线长,线路病害种类繁多而分散,加之铁路运能紧张,为了线路施工而长时间阻断行车的做法显然是行不通的。如何在有限短的时间内,顺利完成各种既有铁路(注:既有铁路是指开通运营的现役铁路干线)的大型施工,而又要作到尽可能少的影响正常的行车秩序,“天窗施工模式”无疑是解决这一困难最有效的办法。所谓的“天窗施工”,说白了就是利用铁路线路的行车间隙,在规定有限的时间迅速地完成施工。现在国内的铁路施工天窗时间大都在2~3小时,如何在这么短的时间内顺利地完成施工呢?

为了尽可能少的影响正常的行车秩序,铁路大型施工大都会将几个大型工程合并到一个天窗内来完成,也就是在有限的时间里,干尽可能多的事情,所以大部份大型施工都会安排在行车密度相对宽松的夜间,特别像成对更换车站的道岔这类施工,为了减少对车站行车调度的影响,一般一个天窗点内要完成三、四组道岔的更换。这时候,人多力量大在这里就成了正解。其实,说人海战术,但并非一点机械都不用,能用机械完成的,肯定首选机器,剩余无法用机器完成的工作,要想在最短的时间里完成,当然是人越多越好,活干得越快。笔者有幸见识过几次这种场面,天窗点一开始,施工工地的场面决不是非常壮观,那是相当壮观啊!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倒是没有,人山人海那是真有,场面瞬间变得异常壮观激烈起来,成百上千的铁路工人,身穿反光黄马甲,蜂拥而上,顿时人头攒动,工人们的此起彼伏的号子声,“一二——一二——”、机器的轰鸣声、撞击钢轨对位的“咣——咣——”声,各种声音混杂在一起,甚嚣尘上……

到天窗点快要结束的时候,施工也就接近尾声了,旧道岔安静地躺在了线路一旁的角落等待着回收,而一组组崭新的新型道岔已经神奇地接入了线路中,再经过技术人员的检查确认,车辆就可以放行,线路又重新开通啦,很难想象,完成这一切只花了两三个小时,简直太神奇了。

看来有时候,干大事还是得用“笨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