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自1987年改革开放之后,经历了井喷式的发展。在短短的30年的时间里,中国经济的发展成果令人瞩目。目前中国是世界第三大经济体,但是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比较单一,主要为出口拉动增长,而我们目前出口的货物附加值都不高。在2008年经济危机发生后,出口的下滑,对中国经济的发展有严重影响。经济发展的滞缓,带来的负面影响不仅仅是国民的收入增长幅度变缓,同时,也减少了很多的就业机会。今年,更是爆发了罕见的就业难大潮,大学生就业率不足三成。

面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疲态,我们该如何突破瓶颈,又该如何获得新的发展呢?中国,需要调整发展的步伐,改变发展的模式。长期以来,中国都以重工业为中心。随着经济向前发展到一定规模和总量后,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效益低下,技术进步缓慢,生产工艺落后,产品质量差,损失浪费严重,这种粗放的发展模式,虽然短期内经济发展迅速,但是从国家发展的长远角度来讲,却拖延了中国技术水平发展的步伐,也给环境造成了不可复原的破坏。

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改变,将适应国际经济和科技发展的趋势。我国正在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国内市场正在同国外市场接轨。随着外国产品的进驻,对国内商品的市场份额以很大冲击。如果不改变过去的发展方式,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以及科技水平,我国会逐渐失去自主品牌。

中国经济的发展模式的转变,也将缓解资金、能源、原材料供给的矛盾。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都是依靠资金投入、劳动力密集和自然资源的消耗来发展经济的。这种发展模式,消耗大量的能源与原材料,造成部分资源的过量开采,破坏生态环境。同时,利用资源都需要相应的配套建设,这也加重了我国经济发展的负担。只有改变这种经济发展模式,才能有效缓解资金、能源的供需矛盾,在节约能源的前提下,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转变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可以让我国适应全球经济结构,增强抵御国外产品的能力,提高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同时,也将促进我国产品技术的提高,打造我国产品的自主品牌。

如何实现中国经济有效稳定的改革呢?

首先,要优化产业结构。众所周知,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的比重相对较少。要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减少第一产业在整个产业链中的比重,增加第二、三产业的发展优势。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将劳动密集型向资金密集型靠拢。将初级产品产业向中间产品或最终产品靠拢。

其次,要注重环保。在推进城镇化、工业化进程中,如果继续采用粗放型的发展模式,环境将不堪重负。今后的发展,要提高循环经济的比重,倡导节约资源,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排放,实现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要推进科技进步。我国的经济发展必须提高经济建设的科技水平。逐步确立企业技术创新和科技投入的主体地位,增强企业的研发能力。

第四,注重人才培养。不断提高对人才培养的投入,开展各类人才培养课程,注重人才的实践操作能力与理论知识相结合。让毕业生做到学有所用,学用结合。

中国经济,只有通过改革才能不断创新。在全球经济萧条的大环境下,不断提高自身的实力,巩固中国在国际经济环境中的地位。改变过去固有的经济发展模式,保证中国能够持续有效高速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