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1年英国人斯蒂芬逊造出世界上第一辆蒸汽机车,当时有人架着一辆马车和它赛跑。新生火车丑陋笨重,走得很慢,漂亮的马车骄傲地跑在前面,而且火车由于没有装弹簧,把路基都震坏了。然而斯蒂芬逊并没因比赛失败而灰心,他不断改进机车,坚信火车具有马车所无法媲美的前途。一百多年过去了,马车仍按原来的速度转动着轮子,而火车却在飞速前进,高速火车每小时300多公里的速度,实现了人们“朝饮珠江水,午食武昌鱼”的梦想。
毫无疑问,斯蒂芬逊的坚持成就了今天高速发展的铁路事业,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任何一项事业都存在许多未知的领域等待我们去涉足,有许多待垦的荒地等着我们去开拓。改革需要打破传统观念,克服“习惯性思维”和“定势思维”,有时甚至需要有凤凰将自己投身烈火焚烧的魄力与勇气,再以更加完美的姿态得以重生。
2013年3月17日一大早,路过北京西长安街复兴路10号的人们发现,“中国铁路总公司”的牌子已悄然换上。挂了64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牌子将被送到中国铁道博物馆。铁路一时间成为舆论的焦点,被推上了风口浪尖。正因为作为大众化交通工具的铁路企业关乎国计民生,所以它的每一步走向都引发各方热切关注,这关注里有期盼也有担忧。
鲁迅先生曾说:“改革,是向来没有一帆风顺的,冷笑家的赞成,是在见了成效之后的。”人们期盼铁路能在改革中涅盘新生,造福国民,同时也担忧铁路政企分开,实行企业化运作之后会不会忽视了公益职责。
事实上铁路改革势在必行,为了使铁路发展速度满足民众出行需求,铁路企业一直在做着艰苦努力,虽然也积累了不少改革经验,有多年建设的长足进步,但供需不平衡、政企不分的积弊、2.66万亿巨额债务已经让铁路发展步履维艰。是留守还是前行?
拘泥于传统,容易裹足不前;沾沾自喜于取得的成绩,容易作茧自缚;满足于现状,容易固步自封。所有的这些都与“开拓”无缘。“开拓”首先表现为一种精神,这种精神的内涵在于“进取”。“开拓”也表现为一种行动,这种行动的目的在于“有所为”。铁路改革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套用,在身处改革发展的艰难探索和民众诸多质疑的双重压力下,改革之路也必将曲折而漫长。任何人都不可能预见这条路最终一定可以达到期望的目标,唯有以饱满的激情、昂扬的斗志、旺盛的精力、必胜的信心和果敢的行动迎接一轮又一轮全新的挑战。
对于铁路从业人员来说,一个新的时代已悄然开启,传统的运输格局、传统的经济版图都将面临重新洗牌。针对部分职工对当前铁路改革认识模糊、心存疑虑的状况,许多单位利用职工大会、党员大会、交接班会、编发宣讲提纲等多种方式,传达贯彻国家领导人在中国铁路总公司成立暨铁路干部大会上的讲话精神,讲清铁路改革是铁路发展的必然、国家发展的需要;讲清铁路改革是铁路企业发展的良好机遇。引导职工坚定改革必胜信心,从有利于铁路企业的长期发展、健康发展的角度来理解铁路体制改革,全力以赴确保安全生产,用实际行动为改革保驾护航。
铁路改革是一个逐步深化、循序渐进的过程,只要广大铁路干部职工齐心协力,有创新的勇气和百折不挠的意志,有敢为人先的胆识和叱咤风云的气魄,勇于迎接挑战,那么涅槃之后必获新生!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