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春运的到来,今年的返乡潮如期而至。
忘了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春运在人们的记忆中变得拥挤,变得尖酸,变得隐隐作痛。
今年的冬天比起往年似乎更平添了些焦虑和不安。多日的十面“霾”伏让行驶在路上的人们举步维艰,险象环生;提前20天的火车票预售对于大部分农民工来说仍是一票难求。尽管浓浓的年味儿早已弥漫在了城市的各个角落,但这些许柔弱的喜悦并没有让即将踏上归途的人们有丝毫的宽慰。
“我们的要求并不高,我们只想买张票回家过年,哪怕是张站票也行!”从工地到车站他们仅用了半个小时,排队买票却排了整整一个半小时,当几名农民工被告知票已经售完的时候,他们挥动着手中的钞票,愤怒的眼神里写满了沮丧。
近几年来中国的春运被当做一个社会学的课题备受世界关注,人口的流动迁移在春节期间集中爆发所凸显出的社会问题,以及更深层次的经济、文化和传统问题越来越多地引起人们的思考。
一张火车票对于一个个体来说仅仅是一段有关起点和终点的凭证,对于一个民族来说它是一段有关传统文化的归属感,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它则是通往和谐繁荣社会的入场券。近十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经济发展的迅速膨胀,区域间的经济不均衡发展和人口流动严重等问题日益凸显,由此而引发的户籍壁垒、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社会问题越来越多地暴露出现代文明进程的软肋。
在打工潮时代的背景下,一张火车票折射出更多的是落后地区“老无所依、幼无所养、安无所保”的社会窘境与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严重滞后的对冲矛盾。
我们不禁要问:究竟是我们的现代化进程走得太快?还是人们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情结在作祟?春运是人们内心情感的需要,更是几千年“年”文化的延续。很长一段时间里,春运不再带着幸福和愉悦的温度,而变得异常的沉重和压抑。当归途变成一种痛,当团圆变成一种奢望,当对父母子女的关爱变成汇款单上冰冷的数字,我们模糊的不仅仅是醒目的经济数据,还有那目光中逐渐僵硬的失望。
最近一段时间,关于农村医疗改革、代理家长、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之家、免费午餐等一系列“人文关怀”的创新举措受到人们的关注和追捧。然而赞誉的背后我们同样看到,人们对“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社会关爱心存忧虑,抽刀断水式的救援究竟能助力社会文明走多远仍然是个未知数。
一段通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道路有多远我们不得而知,但是勇于踏出改变的脚步,我们就离要实现的未来又近了一步。
在刚刚结束的党的十八大会议上,关于解决新形势下社会发展矛盾的思路越发清晰,缩小贫富差距、区域均衡发展、城乡一体化改革等等一系列客观话题的详尽阐述,使人们越来越多地意识到春运的症结所在,是觉悟、是警醒,更是对当下新型社会矛盾的深刻洞察。
幸福有多远,只是一张火车票的距离。
伴随着高速铁路“四纵四横”铁路网的初具规模、新一代领导人的匠心独具,明天留给我们的将是对美好生活的全新期待,而“春运”这一独特的社会现象必将成为我们记忆中的一个名词。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