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1日,成都国际铁路港鸣笛声响,一列满载冰箱配件、加气站设备和百货等货物的国际货运班列缓缓驶出,标志着成都首趟中亚公共班列正式启程。
从成都国际铁路港驶出的中亚班列,穿越戈壁与绿洲,将“中国制造”送往中亚腹地。近年来,随着中亚班列开行频次加密、线路延伸、服务升级,其“朋友圈”持续扩大,不仅成为“一带一路”倡议下的黄金纽带,更以经贸合作、人文交流、产业升级为支点,擘画出一条联通亚欧、共谋发展的新蓝图。
中亚班列的常态化运行,重塑了亚欧大陆的贸易格局。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成都中亚班列年开行量计划提升25%,覆盖中亚五国及伊朗等地的117个城市,这种“定点、定线、定时”的稳定物流模式,为企业提供精准供应链保障,助力“四川造”快速抢占中亚市常“互补性贸易”不仅推动双边贸易额攀升,更形成“中国技术+中亚资源”的产业协同链条。
中亚班列的集装箱里,装载的不仅是商品,更是文化的使者。在二连浩特口岸,中蒙俄文化交流中心定期举办“列车上的展览”,旅客在旅途中即可领略敦煌壁画与俄罗斯油画的对话,这种“移动的文化长廊”让文明互鉴触手可及。在波兰马拉舍维奇,中欧班列带动物流园区崛起,当地居民因就业机会增加而称班列为“幸福列车”;在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中国援建的光伏电站通过班列运输组件,点亮万家灯火的同时,也播撒下绿色发展的理念。
中亚班列的“枢纽效应”,正推动区域经济地理版图的重构。运输时效的提升倒逼企业优化生产周期——东风汽车通过固定班次将物流成本降低30%,腾挪资金投入技术研发;长三角光伏企业借助班列稳定供应链,出口欧洲的光伏组件货值同比增长200%。这种“以运促产、以产兴运”的闭环,推动中国制造向高端化、绿色化转型。
中亚班列“朋友圈”的持续扩大,其以经贸合作夯实利益纽带,以人文交流筑牢情感根基,以产业升级激活发展动能,正将“一带一路”倡议的宏伟愿景转化为生动实践。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