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物流版图中,中国铁路正以智慧化转型为引擎,构建起覆盖全域、链接全球的物流新生态。从大漠戈壁到沿海港口,从跨境班列到城市配送,铁路智慧物流正以“数字孪生”技术重构供应链,以“智能算法”优化资源配置,成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核心支撑。

通过物联网、5G和北斗导航技术,全国铁路货运场站已实现设备互联与数据互通。深圳平湖南综合物流枢纽作为全国首例铁路货场上盖智慧物流园,采用“首层架空 + 上盖开发”的立体布局,集成智能调度系统和自动化分拣设备,使集装箱周转效率提升 40%,仓储空间利用率提高 50%。中储智运的 AI 算法模型更实现了多式联运路径的动态优化,为福耀集团定制的 “铁路 + 公路”联运方案,将玻璃运输破损率控制在 0.3% 以下,物流成本降低 18%。

依托“通道 + 枢纽 + 网络”体系,中国铁路打造出“干支仓配一体化” 的高效物流网络。太仓港疏港铁路专用线的 JSQ 笼车班列,通过双层车厢设计实现单列运输400辆商品汽车,较传统公路运输成本降低 20%,碳排放减少 80%,年运输 10 万辆可减排 1.2 万吨。成都国际铁路港的“中欧班列 + 低空物流” 模式更实现了跨境电商的“分钟级配送”,进口商品从欧洲经铁路运输至成都后,通过无人机直配消费者,运输周期缩短 30 天,碳排放量减少 56%。

通过能源结构优化和技术创新,中国铁路单位货物周转量能耗较公路低 75%,碳排放强度仅为公路的五分之一。鄂尔多斯智慧物联平台通过数字化调度,2023 年节约标准煤 6.47万吨,减排二氧化碳4914吨。国家能源集团的粉煤灰“公铁联运”项目,将工业固废转化为建筑材料,累计发运 10 万吨,节约填埋用地13.5亩,创造经济效益 1300万元。

这条“钢铁动脉”正以智慧化的新姿态,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也为全球物流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