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春站日均9万人次的熙攘人流中,马丛推着轮椅的身影并不显眼。这位在爱心服务室坚守六年的“90后”客运员,用25.8万人次的服务数据,将“劳模精神”四个字具象化为候车大厅里此起彼伏的感谢声。当朱立红将劳模创新工作室的钥匙交到她手中时,这场跨越代际的精神传承,正在铁路客运的平凡岗位上书写着动人的新篇章。

爱心服务室里的日常,是马丛用六个“一”编织的服务密码。面对特殊旅客,她始终保持“一脸微笑”,在解答问询时展现“一颗细心”,对无人陪护者坚持“一个做法”。这些看似简单的服务准则,实则是将抽象的职业精神转化为可触摸的服务温度。当90岁走失老人攥着她递来的糖炒栗子,当心脏病发作的旅客服下速效救心丸转危为安,这些具体而微的生命关怀,构成了铁路客运服务最真实的温度计。

在服务创新的维度上,马丛展现出超越年龄的实践智慧。她开发的微信服务小程序,让重点旅客的求助信息实现“云端接力”;构建的道路服务网络,使铁路与民航、公交等交通工具无缝对接。这些创新不是宏大叙事,而是将“不让一名旅客遭遇无助”的承诺,拆解为一个个可操作的服务模块。当长春市交通运输企业自发开展春运承诺活动,当共建单位的联络站在爱心服务室生根,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服务半径的延伸,更是职业精神的裂变式传播。

马丛的日记本里写着:“让我的热情成为你旅途的美好回忆。”这句朴实的话语,道出了新时代劳动者的价值追求。在日均帮助上百名旅客的节奏中,她将“放飞梦想,超越昨天”的座右铭转化为具体的服务改进:优化轮椅推送路线节省3分钟,完善重点旅客信息登记流程减少等待时间。这些微观层面的精益求精,汇聚成旅客体验的显著提升,也诠释了“劳模精神”在数字化时代的创新表达。

从朱立红到马丛,变的是服务工具与手段,不变的是对职业初心的坚守。当“90后”接过劳模创新的接力棒,他们带来的不仅是青春活力,更是将传统服务精神与现代技术深度融合的探索。这种传承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而是在新时代环境下对“人民铁路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创造性转化。马丛和她的同事们用行动证明:真正的劳模精神,既存在于惊天动地的壮举中,更流淌在日复一日的平凡坚守里,在每个微笑服务的细节中,在每次创新突破的尝试中,生生不息,历久弥新。

(吉林房建公寓段 王楚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