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雾中传来一声汽笛,惊醒了1975年的寒夜。那个背着行囊的十二岁少年不会想到,此后的五十载光阴,将化作铁轨上绵延的银线,串起蒸汽时代的煤烟与高铁时代的流云。

那年除夕的前夜,全家六口的影子被月光压成薄片,在川黔交界的山路上摇晃。蒸汽机车吞吐的白色叹息里,我数着车窗外倒退的星辰,第一次尝到迁徙的滋味。两天一夜的颠簸中,车厢连接处传来的"咣当"声,是时空裂变的序曲。

铁轨开始在我生命里生长。蒸汽机车喷涌的雾霭中藏着工业文明的喘息,内燃机车震颤的节奏叩击着改革开放的鼓点,直到电气化铁路的银弓射出"和谐号"的箭镞。那些年往返于家与单位的铁轨,是缀满思念的琴弦——清晨启程时沾着妻子的体温,深夜归途时沁着孩子的梦呓。

前些日子在G字头列车上,邻座老者抚摸车窗的眼神,像在抚触泛黄的老照片。"当年走镇远到玉屏,草鞋磨穿三双。"他沙哑的嗓音里,山道上的晨露与夕阳正在结晶,"如今这截山路,够我喝完半盏茶。"玻璃窗映出他眼角的沟壑,恰似旧时铁轨的枕木痕迹。

五一假期的候车大厅,LED星河在穹顶流淌。穿橙红工装的00后列车长擦肩而过,让我看见1975年月台上那个攥紧车票的父亲。人脸识别闸机吞吐归心的频率,恰似当年蒸汽活塞的往复运动——那些被提速的何止是列车,更是一个民族追赶光阴的集体焦虑与狂欢。

暮色中的铁轨泛着水墨般的幽光,恍若大地摊开的五线谱。当"瑞雪迎春"冬奥列车撕开晨雾的刹那,1975年的蒸汽幻化成云,正飘向更远的站台。耳机里王菲的吟唱突然苏醒:"这旅途不曲折,一转眼就到了。"车窗上叠印着蒸汽机车、绿皮车、智能动车的幻影,如同时光隧道的多重曝光。那些被铁轨丈量过的岁月,此刻都化作掌纹里的山川。

钢铁铸就的河流仍在奔涌。月台上,穿汉服直播的少女与拄拐杖的老者比肩而立,旅客推着行李车穿梭其间。当复兴号冲破雪幕的瞬间,我听见时光齿轮精密咬合的声响——五十年前的"咣当"声,终究化作了这个时代最动人的韵律。而铁轨始终沉默地延伸,等待下一个少年,在车窗的呵气上画出新的时空褶皱。

(叶志权)